從版權輸出到走出國門投資建廠
——廣西出版傳媒集團開拓東盟市場紀實
新華社南寧4月27日電(記者 劉偉 王軍偉 張鶯)手裏拿著一本在東盟國家熱銷的《新越漢詞典》,廣西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杜森胸有成竹地説:“我們的文化産品受到東盟國家的歡迎,迎合了市場的需要。中國與東盟日益密切的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為我們開拓東盟市場提供了巨大機遇。”
2009年廣西對東盟國家圖書版權輸出99種,在全國省級出版集團中排名第一;2011年《新越漢詞典》《新漢泰詞典》等辭書系列直接在東盟銷售,轉變了以往單一的版權輸出模式;目前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正在越南積極籌建包裝工廠,海外設點、資本輸出呼之欲出……
近年來,廣西出版傳媒集團積極構建文化産業的國際版圖,創造了中國出版界“走出去”的“廣西現象”。
中國出版界面向東盟的“橋頭堡”
廣西出版傳媒集團組建於2009年12月,旗下擁有接力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等19家全資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及40余家三級子公司,年出版圖書5000多種,總資産超過27億元。公司地處廣西這一中國和東盟合作的“橋頭堡”,從成立之初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就致力於構建我國出版行業的東盟版圖。
“幾年前我們到東盟國家參加書展,一個東盟國家的商人拿著一本質量低劣的泰漢詞典,問我們有沒有類似的書。我們敏感地認識到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杜森介紹,從2007年開始,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啟動了東南亞國家語言辭書系列,首期針對東南亞國家語言中使用人數較多的越南語、泰國語,組稿了《新越漢詞典》《泰漢分類詞彙手冊》《新漢泰詞典》《新漢越詞典》《實用越漢—漢越詞典》5個品種,其中《新越漢詞典》《新漢越詞典》獲批國家2011年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辭書系列是廣西出版傳媒集團走向東盟的縮影。近年來,廣西出版傳媒集團還利用廣西與東盟合作的“橋頭堡”優勢,在新聞出版總署的部署下,連續四年牽頭組織國內部分出版單位赴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舉辦中國圖書展銷會,搭建中國圖書走向東盟的平臺。
此外,在向東盟國家輸出版權方面,廣西出版傳媒集團走在國內同行的前列。據不完全統計,從2009年到2011年,累計向東盟國家輸出版權227種。
海外設點、資本輸出呼之欲出
除了版權輸出、産品展銷等傳統的“走出去”形式外,廣西出版集團還在謀劃著更深層次的國際佈局。
“目前集團正在做東盟國家的語料庫,並且將之數字化,未來會將語料庫上傳到網絡和手機。在中國東盟交流中,遇到語言障礙,用戶通過手機就可以查找。新媒體會使中國和東盟的交流更加便捷。”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對外交流與合作部主任王敬華説。
中國與東盟的人文交流頻繁,東盟10國成為中國公民的熱門旅遊目的地。2009年,中國赴東盟國家450萬人次,東盟國家赴中國518萬人次。“語料庫一旦實現網絡化,將給廣西出版集團帶來巨大市場空間。”王敬華説。
杜森介紹,2011年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向越南供應包裝紙2000噸,銷售額1500萬元。目前,集團正在積極向越南拓展包裝印刷業務,將在越南籌建一個印刷包裝廠和工業用紙生産線,在東盟擁有文化産業經營實體。
長期以來,中國出版界與東盟國家的合作主要是版權輸出,但這是一種低層次的“走出去”。近年來,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將産業鏈轉移出去,實現資本輸出、産品落地,提高了我國文化産業的競爭力。
有了發展力“走出去”才有內在動力
20年來,中國東盟雙方貿易額從1991年的不足100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將近3000億美元,年均增長20%以上。中國已成為東盟最大貿易夥伴,去年東盟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成功走向東盟市場其背後主要來自於強大的市場動力。“經貿熱必然催生文化熱,文化熱又必然催生語言熱。”杜森説,195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過《越漢詞典》,此後一直沒有修訂過,去年《新越漢詞典》出版,中間間隔已經50多年;與50年前相比,中越的經貿往來發生了巨大變化,而文化建設卻遠遠滯後於經貿往來,這對於文化企業來説是巨大的市場機遇。
“廣西出版傳媒集團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發展道路,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增強了競爭力,成為我國出版業的南方重鎮,有了發展力,走出去才有內在動力。”廣西出版傳媒集團辦公室主任盧佑祥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