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內蒙古農區:農技服務進大棚 農民吃了“定心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4月29日 09時40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29日電(記者劉陽)“你這個覆膜還得多扎幾個孔,不然發酵的養分出不來!”內蒙古包頭市農民祁俊峰本以為自己已經完全掌握了“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但還是被高級農藝師其日格“挑出了刺”。

    其日格這段時間忙得“腳後跟打了架”,作為包頭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派出人員,他負責九原區哈業衚同鎮上千座大棚的農技跟蹤服務。“我們這個地方土地肥力很薄,農民種玉米、馬鈴薯,收入太低,按常規方式搞大棚,産量跟不上,所以只能靠高壟覆膜、膜下滴灌、蜜蜂授粉等技術手段發展高科技大棚。”

    改良鹽鹼、沙化土地,發展高科技設施農業,是內蒙古西部地區探索出的農業産業發展新方向。記者日前在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採訪時發現,廣大農民在對這項舉措普遍表示歡迎的同時,擔心技術水平跟不上,最終“出力不得好”。

    祁俊峰的擔心終結于當地政府給他吃的一顆“定心丸”:包頭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派其日格到哈業衚同鎮擔任鎮長助理,專職為農民“答疑解惑”,指導大棚種植。

    祁俊峰將他的近20畝土地流轉給包頭市萬科現代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待這個公司改良土壤、建起設施農業後,他又承包了3個大棚。“一個棚一年收入3萬多元,比種玉米強多了。”祁俊峰説,“新技術講究有機種植,蔬菜摘下不洗就能吃,根本不愁銷路,不少城裏人還來這兒摘新鮮的。”

    記者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西耙柵鄉前不塔氣村見到靳福民時,他正忙著給黃瓜秧噴灑一種叫“生命素”的營養物質。“村上的農技幹部説了,這個東西好,能提高植物抗性,增加産量。”老靳告訴記者,種大棚蔬菜,多虧了農技專家的指導,不然自己都不知從哪兒幹起。

    在乾旱、半乾旱土地上發展設施農業,推廣核心農技、培訓農民正確操作農技,是保障作物産量和質量的關鍵。為了滿足農民對農業科技的渴求,內蒙古於今年4月初啟動“1+1+1技術服務模式”,由自治區1名首席專家、盟市1名專家、旗縣1個推廣團隊組成服務團隊,深入到每個嘎查(村)的田間地頭,著力推廣因地適宜的農業技術。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到走進設施大棚操作現代化設備,對農民來講是一個挑戰和轉型,其中困難很多,這就需要農業主管部門加大推廣和培訓力度。”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副廳長趙存才説,今年內蒙古將組織1萬名科技人員下鄉,讓每戶農民享受到“1+1+1技術服務模式”。

 
 
 相關鏈結
· 科技部副部長:構建"三位一體"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 雲南組織4萬餘名農技人員奔赴田間地頭抗旱助春耕
· 農業部:全國農技中心啟動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
· 河北近半數縣級農技推廣機構配備農技入戶直通車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