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記者江國成、劉彬)多年來,中國以佔全球稀土36%的儲量,供應全球90%以上的稀土。中國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環境和資源代價,一些地方的稀土開採甚至到了得不償失的地步。為保護資源和環境,中國近年採取措施促進稀土行業可持續發展,但美國、歐盟、日本卻針對中國對稀土等原材料的出口關稅、出口配額等管理措施向世界貿易組織“告狀”。
事實上,我國不少地方曾用落後的開採和提煉方式,過度開採乃至私採濫挖,造成巨大的環境赤字和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在贛州市定南縣富田村張陽娥家的屋後,原本聳起的山嶺因開採稀土被挖成了一個上千畝的大坑,裸露的紅土在一片青山綠水中顯得格外刺眼。距離她家不到10米的距離,堆積的尾礦砂像一座小山,幾乎與她家的兩層小樓一樣高。每逢雨季,這位73歲的老人都特別擔心雨水夾帶著尾砂衝下來。
稀土開採還使得她家院子裏的一口井成為擺設。揭開結滿蜘蛛網的井蓋,一股刺鼻的味道迎面撲來,打上來的水呈棕褐色。“拿去化驗,説是有毒,不能喝了,澆了菜都會死。”原來她家的井水很好喝,一些鄰居會特地過來打水,可自從屋後有人開採稀土後,井裏的水就被污染了,附近的幾戶人家只好到別處去挑水喝,來回至少要半個小時。
張陽娥的遭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度十分混亂的稀土行業的狀況對環境和資源的破壞。
贛州稀土長期開採留下了大片廢棄礦山及環境污染。當地政府估計,要治理稀土開採所帶來的污染,需要投入380億元,而去年江西省全省稀土企業實現利潤不過65億元,比上年15億元的收入顯著增加。
在2009年前,因為價格低廉,我國稀土行業一直利潤微薄,直到前年因價格大漲稀土行業才開始掙錢。這意味著,整個江西稀土企業幾十年的利潤,都遠遠填補不了380億元這個巨大的治污黑洞。
贛州稀土開採一度使用池浸工藝,即所謂的“搬山運動”,象剃頭一樣,將山體表層土壤和植被搬走,採挖稀土,這對山體植被造成難以修復的破壞。另外,浸出、酸沉等工序産生的大量廢水富含氨氮、重金屬等污染物,嚴重污染飲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
不只是贛州,很多稀土産區周邊地區的生態都遭到嚴重破壞,有的甚至被貼上“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標簽。一些地區甚至連井水都被污染,當地居民的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惡性疾病高發;另一方面,不少稀土産區環境修復成本極其高昂,環境與資源代價往往超過收益。
據工信部副部長蘇波介紹,目前國有稀土開採回收率為60%,一些民營企業回收率僅40%,濫採濫挖的更是低至5%,嚴重浪費資源的現象可見一斑。一些污染問題目前尚沒有好的技術解決。
正是由於稀土開採對環境的影響很大,美國、馬來西亞等國為保護環境、保護資源基本上停止開採稀土。
這就是一些國家何以對中國稀土“情有獨鍾”的主要原因。換言之,中國為世界稀土供應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作出的貢獻和犧牲遠遠超出了合理的範疇。
儘管中國並不缺少外匯,但為了滿足國際市場對稀土的合理需求,中國仍同意出口稀土。去年發放的稀土出口配額沒有用完的事實表明,中國向國際市場提供的稀土大於國際市場的需求。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日前強調,中國採取的稀土出口配額和關稅等措施符合世貿組織規則。
記者在江西、四川等地的調研表明,我國規範稀土行業的政策舉措取得階段性成績。但如何鞏固治理成果,修復被破壞的環境,治理尾礦,防止私採濫挖,仍需要各級政府毫不動搖地執行並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使稀土資源和産品的生産充分考慮到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實現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