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疆推廣“輸液”技術為農田“解渴”助農民增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5月15日 16時44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15日電(記者 趙春暉)自從採用了滴灌技術,王家柱就逐步走出了“種糧不掙錢”的窘境,今年他索性把家裏所有農田全改成了節水灌溉的模式。

    王家柱是新疆奇臺縣半截溝鎮農民,他今年鋪設了滴灌設備的糧田是新疆2012年新增325萬畝高效節水農田的一部分。由於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了這種全新的灌溉模式,在過去4年中,新疆每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都在300萬畝以上。截至目前,新疆高效節水農業的面積已佔到當地總灌溉面積近四成。

    伴隨著滴灌這一“輸液”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應用,在乾旱的新疆,如今以滴灌為代表的高效節水技術,已經遍及天山南北的農田、溫室大棚,適應灌溉農作物種類也不斷擴大,由單一的棉花逐步擴大到小麥、玉米、林果、番茄和設施作物、特色作物、飼草等30多種作物。

    奇臺縣是國家級重點商品糧基地縣之一,近兩年國家增加了糧食補貼的額度,提高了最低收購價格,當地農民種糧積極性漸高。然而,雖然有補貼和托底收購政策,但由於當地缺水,産量上不去,種植糧食的收益依然低於其他經濟作物。而當地的氣候條件適合糧食作物生長,因此除了種植小麥、玉米,當地農民幾乎沒有別的選擇。

    從2008年開始,自治區決定全面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同時安排財政專項資金,出臺節水直補和貼息政策。在奇臺縣等糧食主産區,當地政府也開始在麥田、玉米地裏逐步推廣使用節水滴灌技術,這是新疆首次在糧食主産區大規模應用這種高效節水模式。而在此之前,新疆幾乎所有高效節水技術都只用於棉花等經濟作物。

    王家柱説,使用滴灌後,種地只用原先一半的水,還省工、省力。他説:“過去澆一次水要好幾個人,扛著鐵锨,穿上膠鞋,連續幾天,不分晝夜走在地壟上,來回巡查水情。而現在只需要推閘、放水、擰開關,再也沒有那麼辛苦了。”

    奇臺縣並非新疆最缺水的地方,由於水資源不足、時空分佈不均,新疆大多數縣市一直存在著水資源短缺與利用效率低的矛盾。在水資源匱乏的地方,由於水不夠用,在整個生長季節,莊稼也很難“解渴”;而在水資源充沛的區域,卻普遍存在水資源利用率低下,浪費嚴重的現象。

    為了讓更多農民接受這種節水灌溉技術,自治區不斷提高補貼標準,目前,補貼標準已由4年前每畝100元提高到300元。王家柱説:“滴灌成本每畝地400多元,而我們農民只需掏100元,剩餘的都是政府負擔。”在這種政策的刺激下,王家柱所在的腰站子村大多數家庭選擇了這種全新的灌溉模式種糧。

    現代高效節水技術走出棉田,又走進糧田,得到了更大規模的應用。據自治區政府統計,截至目前,新疆地方已累計建設高效節水農業1770萬畝。加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滴灌面積,新疆的高效節水農田已超過2900萬畝,由此成為全國高效節水農業面積最大的省區。

    按照自治區最新規劃,未來十年,新疆高效節水灌溉總面積將達到5900萬畝以上,這意味著當地約有八成農田可實現“精準灌溉”,解除缺水之苦。

    作為新疆首批在糧田中採用滴灌技術的農民,在過去兩年中,王家柱種植的小麥和玉米都開始大幅增産,玉米畝産甚至比過去多出200公斤以上,這意味著每畝玉米就能多收入900元左右。王家柱説:“這在以前連想都不敢想!”

 
 
 相關鏈結
· 甘肅省推動旅遊業和農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 設施蔬菜産業已成為山西省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
· 強衛:"三農"工作一切目的是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 大同精心打造京津菜籃子帶動本地農民增收12億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