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三點經驗”促進中荷關係建交40年取得長足發展
——訪中國駐荷蘭大使張軍
新華社海牙5月18日電(記者潘治)18日是中國與荷蘭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40週年。中國駐荷蘭大使張軍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中荷關係走過的40年,既有曲折和起伏,也有豐碩的成果,總結起來,“三點經驗”促進中荷關係在建交40年間取得長足發展。
張軍介紹説,1950年,荷蘭成為最早承認新中國的歐洲國家之一。1972年,兩國正式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經過40年的攜手努力,中荷關係總體保持了穩步發展的良好勢頭,兩國間的相互依存度和利益交融度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張軍説:“中荷兩國關係之所以能夠在40年裏取得長足發展,首先是因為雙方相互尊重,照顧彼此關切,維護兩國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這是雙方關係邁過曲折、保持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其次是雙方互利互惠,謀求共同發展,保持兩國關係發展的持續動力,這是中荷合作的利益交匯點,也是兩國關係穩步發展的壓艙石;而中荷關係發展的第三點經驗在於,兩國在發展雙邊關係的同時始終著眼中歐關係大局,既從中歐關係發展中獲益,也通過兩國關係發展更好地服務中歐關係大局。”
張軍説,荷蘭貝婭特麗克絲女王兩次訪問中國,是最早訪華的歐洲王室成員之一。進入新世紀,兩國領導人利用雙邊、多邊場合保持密切接觸溝通,特別是在兩國建交40週年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赴荷訪問,既為雙方各領域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也為兩國關係始終沿著正確軌道發展指明了方向。
40年來,兩國以互利共贏為目標,成為緊密的貿易合作夥伴。2011年中荷貿易額達681.5億美元,較建交初期增長近千倍,荷蘭連續9年成為中國在歐第二大貿易夥伴。1972年,鹿特丹港口中國貨物吞吐量僅為幾十萬噸,目前已接近2400萬噸。
此外,兩國人文交流不斷擴大,政治互信的民意基礎日漸鞏固。兩國人員交往由1972年的不足1000人次發展到今天的每年超過100萬人次。中國兩所孔子學院先後落戶荷蘭,荷蘭10所中學將中文列為必修課。兩國民眾既從寬領域、深層次的交流中加深了相互理解,也更加強烈地支持中荷關係穩定向好發展。
張軍説:“展望未來,雙方應努力超越政治制度差異,加強對話溝通,擴大共識,在增進互信上實現新的突破;雙方應努力超越單純貿易關係,挖掘潛力,以中國提出‘十二五’規劃和荷方發佈‘9+1優先發展行業’為契機,在合作質量、領域、模式上下更大功夫,在互利雙贏上取得新的突破;雙方應努力超越文化差別,增進往來,豐富文化交流的內容,在加大民間友好交流上取得新的突破。”
張軍表示,堅信中荷關係將以建交40週年為新的起點,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更好地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