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22日電(記者 江毅)5月19日至22日,“四川災區重建中學被拆建豪宅”的消息引爆網絡輿論,各大門戶網站、論壇和微博大量轉發,一所使用僅2年的重建學校為何突然被拆除?目前學生上課的情況怎樣?災後重建中善款使用到底面臨怎樣的問題?記者趕赴綿陽市進行了深入採訪。
據了解,被拆除的是綿陽紫荊民族中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使綿陽民族初級中學教學樓嚴重受損。震後,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香港特區政府和綿陽市政府共同投入600多萬元愛心捐款和政府撥款(香港方面捐款400萬港元),建設了一座近3000平米的教學樓,2010年3月投入使用,並更名為綿陽紫荊民族中學。
5月21日,記者趕赴綿陽紫荊民族中學所在地綿陽市涪城區花園路附近,這裡正對著綿陽火車站,屬於當地較為繁華的商業中心,周邊人流、車流量較大。記者看到這裡已經建起一大片商業設施,許多樓都接近封頂。學校原址已經被圍板圍起,一幢教學樓嚴重傾斜,正在實施拆除。周邊不少商戶告訴記者:學校去年底就沒使用了,拆除是這幾天開始的。
商業設施開發商“涪城萬達廣場”相關人士介紹,這一片商業開發用地100畝左右,是通過招拍挂拿的“凈地”,也就是説涉及的拆遷、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都由當地政府完成,開發商只負責繳納土地出讓金。廣場將於今年年底開業,民族中學和周邊其他學校都去年已經陸續搬遷至綿陽市園藝山科教創業園區。
記者隨即趕往園藝山科教創業園區採訪,綿陽市在這裡新規劃了一個教育園區,集中了許多學校。記者在四週走訪看到道路和綠化條件較好,有的學校已經投入使用,還有不少正在修建中。
園區靈創科技園一棟6層樓的建築是紫荊民族中學的臨時教學、生活場所。這裡環境較為安靜,保衛十分嚴格,一道自動伸縮門將校區和外界隔離開來,門衛室內有2名保安,人員進出都需要登記。
紫荊民族中學校長程曉媞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我們學校的原址面積很小,僅有6.88畝,學生們得借用外校的運動場和浴室,正常的教學活動開展很受限制。現在我們雖然暫時租賃校舍上課,但政府將給我們建一所更好的新學校,明年秋季開學就搬進去,師生們都很期待。”
針對網絡熱議,綿陽市有關方面21日也做出公開回應稱,2009年紫荊民族中學教學樓的原址重建屬於災後應急建設,學校本身缺乏運動場和浴室等配套設施,學校多次反映困難。為此綿陽市成立了專門的綿陽紫荊民族中學建設推進領導小組,並與香港教聯會代表充分溝通後,規劃選址在科教創業園區新建標準化的綿陽紫荊民族中學。
新校園徵地65.5畝,總投資7000萬元,可滿足18個班、900人的辦學需求。新校區的建設已于2012年2月底正式動工修建,2013年8月將竣工投入使用。總投資中,原民族中學土地及土地構築物資産處置約3000萬元人民幣,包含了香港方面援建的400萬港元,其餘資金由綿陽市政府投入。
針對重建中學為何兩年就被拆遷的疑問,綿陽市規劃局副局長何林泰向記者強調了當初原址重建只是“應急之需”:“中學教學樓在地震中嚴重損毀,當時最緊迫的任務是在最短時間內為師生提供一個安全的教學場所,因此才決定原址重建教學樓。但從長遠規劃來説,紫荊民族中學原址臨近火車站和交通要道,人流、車流量巨大,今後附近還將有一條連接機場的道路,不利於長期辦學。”
關於外界最為關注的“學校為商業開發讓路”的質疑,何林泰的態度也很鮮明:提升災區辦學環境的規劃在前,商業開發項目在後:“實際上我們從2009年底起,就對綿陽災後重建項目進行了梳理和評估,當初應急建設的項目也需要提升,尤其是災區學校需要一個更好的發展規劃。正是在這個時候,紫荊民族中學向市上反映教學條件難以得到滿足,我們通過調研,徵求師生、家長意見後,決定將民族中學納入市內教育園區規劃中,絕不是為了引進商業項目而讓學校遷建。”
就綿陽紫荊民族中學拆除重建一事,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發言人在回應新華社記者諮詢時表示,特區政府相關人員已于5月初赴現場實地了解,並正與四川方面及負責援建該所中學的非政府組織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商討處理辦法,包括考慮要求收回由特區政府捐出的200萬港元。
發言人表示,四川綿陽紫荊民族中學與當地城區的其他發展項目出現徵地、用地不協調問題,特區政府已經跟進。四川省已安排其他地方,讓受影響的300多名學生繼續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