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動天山南北 共譜和諧音符
——新疆民族團結工作紀實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22日電(記者阿依努爾)2010年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天山南北始終有一種精神讓人振奮,有一種力量令人鼓舞。這是舉全國之力惠民生、促穩定、謀發展的兩年,更是新疆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援疆幹部舍小家為大家建設美好新疆、美好家園的兩年。
和諧一家親
在距離新疆千山萬水的南寧市西鄉塘區中華中路社區,每到節假日,都會響起動聽的維吾爾族音樂,也總能看到一群來自新疆的小夥、姑娘與社區群眾一起跳新疆舞的身影。
這個社區居住著漢、壯、維吾爾、哈尼、回等十幾個民族的群眾。早在2004年就“移居”於此的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已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家。剛來社區的維吾爾族小夥買吐遜不會説漢語,生意因此受到影響,得知這一情況的社區黨支部書記謝華娟主動為他培訓漢語;2008年1月廣西發生冰凍災害,許多旅客被迫滯留在南寧火車站,看到那些寒冷中瑟瑟發抖的老人、孕婦、小孩,社區各族群眾拿出煤爐、鍋碗、生薑等熬煮姜糖水送給滯留旅客喝……
長期從事民族學研究的新疆師範大學教授崔彥胡説,“三個離不開”成為新時期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係的重要指導思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深刻道理已在新疆各族群眾中形成共識,這為新疆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在新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赤誠邊疆情
對於“最美麗的援疆女醫生”余文麗人們都不陌生。余文麗原是河北省邢臺市婦幼保健院副主任醫師,2010年底她作為河北第六批援疆幹部前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人民醫院,開始了援疆生涯。
受條件限制,若羌縣人民醫院人才匱乏的現象較為突出,婦産科僅有兩名醫師。有了余文麗的加入,這一狀況得到緩解。為産婦做檢查、接生、查房……余文麗為當地各族婦女接生了400多名新生兒。
去年4月,就在余文麗全身心投入援疆工作時,她的丈夫陳志強突發腦溢血。為了不耽誤援疆工作,她毅然決定帶著半癱瘓的丈夫來到若羌,一邊悉心照顧他,一邊繼續忙碌地工作。邢臺市黨組織建議改派他人代為完成,余文麗一聽就急了,堅持要善始善終完成任務。面對她的執著和真誠,組織上只好“讓步”。
新一輪援疆工作啟動後,肩負重托的數千名援疆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西出陽關,進入新疆。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組織部援疆辦主任石崗説,大批援疆幹部進疆工作,改善了新疆幹部和人才隊伍結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層次人才緊缺矛盾,為新疆幹部和人才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
記者在一次次與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浙江等省市的援疆幹部交流中,聽到最多的是:“把疏勒當作自己的故鄉來建設”“對口支援喀什的四個縣就是我們上海的四個區”“用心援疆、用情援疆、用智援疆,是我們的宗旨”--原本相距遙遠的新疆與內地,從此唇齒相依、手足相連。
從山東援疆幹部呂廷潔的援疆日記裏,不難看出援疆幹部赤誠的邊疆情懷:援疆已4年,我對新疆的感情越來越深厚,若真要走了,還會不習慣,會特別想念新疆。我想,援疆是我一生的榮幸!
主題教育凝民心
昌吉市二六工鎮居住著漢、回、維吾爾、哈薩克、俄羅斯、東鄉等民族,其中回族佔全鎮總人口的87%。這個鎮開展了“民族團結促發展,花兒之鄉譜新篇”活動,使小鎮煥發出勃勃生機。
鎮幹部馬文庭告訴記者,自從開展“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主題教育活動以來,全鎮形成了人人講民族團結情、人人説民族團結話、人人做民族團結事的良好氛圍。各族群眾在習俗上相互尊重,在文化上相互包容,在生活上相互關心,在生産上相互幫助……
這是自治區開展“熱愛偉大祖國 建設美好家園”主題教育活動後,全疆各族幹部群眾將“三個離不開”“四個認同”內化為社會群體意識,外化為人們自覺行動的一個縮影。
自治區堅持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以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為契機,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堅持將民族團結融入生産生活的各個領域,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引導各族幹部群眾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四個認同”思想。
在北京昌平二中就讀的維吾爾族學生胡吉阿裏木·吾斯曼,去年暑假參加了在家鄉于田縣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深受愛國主義教育熏陶的他告訴記者:“今後,我要更加努力學習,樹立遠大志向,學成歸來投身家鄉大建設、大發展的偉大事業。”
如今,不論是在帕米爾高原之巔、還是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許多當地幹部群眾認為:以“三好”“三史”“新疆精神”等為內涵的主題教育活動,不僅進一步增強了各族幹部群眾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而且激發了全疆各族人民共創幸福美好未來的強大向心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