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甘肅酒泉6月16日電(記者鞏琳萌、白瑞雪、趙薇、李惠子)夏風拂過青草,發射場上如鋪了一塊綠色的地毯。
大漠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將在最燦爛的季節為神舟九號飛船送行。
6月16日,58.3米高的船箭組合體佇立在藍天下,靜待騰空而起的時刻。在它上方約343公里處,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即將迎來故鄉的航天員。
鏡頭一:航天員出征
15時47分。明媚的陽光灑向航天員公寓——問天閣。
神九航天員乘組景海鵬、劉旺、劉洋身著乳白色航天服,從問天閣南側門依次走出。
指令長景海鵬走在最前面。距離神七飛天過去近4年,45歲的他腳步更顯穩健。“棕黃的陸地,奇峻的高山,緞帶似的江河,要多美有多美。”神七歸來後,景海鵬一直對太空裏看到的祖國美景唸唸不忘。而今,他終於得到機會再飽眼福。
43歲的航天員劉旺走在景海鵬左邊。為這一刻,他努力了14年。1998年,劉旺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之一。在此前的乘組選拔中,他屢屢因毫釐之差與飛天擦肩而過。這次入選後,他格外珍惜機會,苦練手控交會對接,在1500多次訓練中成功率達到驚人的100%,在沒有任何參數輔助的情況下手控操作精度勝過自動交會對接精度。
33歲的女航天員劉洋,像一個小妹妹,跟在景海鵬和劉旺的身邊。高挑白皙的她是記者們鏡頭裏的“寵兒”。她帶著甜甜的微笑向人群揮手致意。49年前的今天,蘇聯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成為叩問太空的第一位女性;而今,太空將迎來一朵“中國玫瑰”。
“出發!”廣場上響起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莊重有力的命令。
5公里外,高大的發射塔架旁,神舟九號飛船正等待3名乘客的到來。
鏡頭二:關閉艙門
“歡迎來到神舟九號飛船。”站在飛船艙門邊,48歲的飛船總裝工人孫佔海跟3名航天員打招呼。這是他自神六以來第三次在載人飛行任務中負責關閉艙門。
劉旺對飛船的內飾嘖嘖稱讚。被稱為“改進型”的神舟八號、九號、十號,軌道艙和返回艙為航天員留出了更多的活動空間,內部佈局、裝飾、標識以及便於航天員使用的助力裝置更整齊、更規範。儀錶和照明也進行了改進。返回艙的儀錶既能實時顯示圖像,還能實現圖像與計算機數據的疊加。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李衛説,所有改進,都是為了讓航天員更安全、更舒適。
劉洋查看了一下自己的位置。飛船為了適應搭載女航天員的需要,專門為她開闢了用於換裝和衛生處理的“私密空間”。
3名航天員各就各位,按照程序展開操作。孫佔海拿起專用清潔布,開始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艙門的密封圈。“關門之前一定要再把密封圈擦乾凈,這樣才能保證飛船密封良好。”
準備就緒。對講機裏,分系統指揮員向孫佔海發出命令:關閉艙門。
轉身之前,孫佔海仔細凝望了每一個人的臉。
3名航天員微笑著向他揮手告別。
門很重,關的時候要花點力氣。孫佔海先關了返回艙的門,又去關上了軌道艙的門。
鏡頭三:起飛
18時22分。
一輪驕陽還挂在天上,烤得現場的工作人員直冒汗。
發射塔架的回轉平臺全部打開。乳白色的船箭組合體完整呈現在人們面前,箭體上的五星紅旗在陽光的映照下分外鮮艷。
發射場系統北京特工院空調專業高工陳洪琪是最後一批撤離發射塔架的人員之一。
“火箭推進劑在加注之後和外界有一個熱交換的過程,如果溫度上升過快,推進劑性能會受影響。”陳洪琪説,“為了應對夏季高溫,我們改造了推進劑升降溫系統,通過採取技術措施,使發射時推進劑溫度處於最佳狀態。”
從早晨開始,陳洪琪一直待在發射塔架上,監督設備運行狀態。
“10分鐘準備!”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控大廳裏,零號指揮員王軍的每一條口令,都通過面前的話筒傳遞到發射場各個角落。20年前第一次現場看發射時,他還是一名燃料劑加注庫房控制臺操作手;而今,他已成長為發射現場的總調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史上的第三位零號指揮員。
“三分鐘準備!”
發射場上異常安靜。青草香味四處瀰漫,這是這個季節才能聞到的味道。
“一分鐘準備!”
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陸晉榮説,考慮到交會對接需要和飛船本身的能源需要,神舟九號將實施零窗口發射,點火時間誤差必須控制在正負1秒之內。
指控大廳裏,所有人屏氣凝神,只能聽到零號指揮員讀秒的聲音——
“5、4、3、2、1,點火!”
一條橘紅色的火龍從長征二F遙九火箭的底部猛地噴射出來,幾千攝氏度高溫的烈焰,在幾秒鐘內就將導流槽中數百噸水變成了蒸汽。
火箭拔地而起!轟隆巨響強烈震動著耳膜,數千米外現場的一些觀眾捂上了耳朵。
上升!上升!上升!
一道壯美的弧線劃過藍色天際。
鏡頭四:入軌
逃逸塔分離、助推器分離、一二級分離、整流罩分離……
18時47分,長征二F遙九火箭將載有3名航天員的神舟九號飛船準確送入近地點約200千米、遠地點約220千米的初始軌道。
這是長征二F火箭第10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65次飛行。
“十全十美!”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説。使用了迭代制導技術的長征二F火箭,精度較之前顯著提高。
在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廳後排,載人航天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一直緊盯著屏幕,密切關注3名航天員的情況。
“與戰士站崗、炊事員做飯一樣,航天員是一種職業,工作就是飛行,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這項工作會逐步常態化,就像我們每天上班一樣。”楊利偉説,“這次他們在太空逗留的時間比較長,我會繼續密切關注戰友們的動態。”
戈壁灘的夕陽,還留戀地挂在酒泉發射場上空的一角。
在廣袤的宇宙裏,在343千米高度的近圓對接軌道上,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做好準備,等候著與神舟九號“太空牽手”。
中國人真正“入住”天宮的夢想,即將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