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2日電(記者 秦交鋒)為期一個月的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已進程過半,精彩紛呈的劇目在北京掀起一股股炫麗民族風,吸引大批觀眾觀看。縱覽41臺劇目,新穎、原生態的藝術精品引人入勝,劇目背後的故事同樣值得回味。
藝術再現生活新變化
藝術是生活的再現,劇目裏的故事是現實生活的藝術表現。高速路修到大山裏,農家書屋撥動科技琴弦,自來水接到家裏,祖祖輩輩從山下背水的歷史結束……一部展示瑤山新貌的音畫記——廣東省代表團的舞蹈詩《瑤山隨想》,摘取瑤山新生活的點點滴滴,將瑤山如詩如畫的新生活展現給觀眾。
實際上,《瑤山隨想》裏修路、接自來水、建農家書屋等民生改善的故事,在現實中並不鮮見。圍繞少數民族群眾生活中的行路難、住房難、吃水難、養老難、上學難等實際困難,從中央到地方,民生工程不斷推進,民生投入逐步加大,民生保障漸次完善。農牧民安居工程、安全飲水工程、中小學免費午餐……放眼全國,幾乎每個民族地區都是一個“總在變化的地區”。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也是會演劇目的表現內容。江西省代表團的現代畬歌戲《七彩畬鄉》,其故事就以江西貴溪樟坪畬族鄉為原型。樟坪原本偏僻貧窮,近年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快速發展,一個僅5000多人的少數民族鄉,年財政收入近2億元。現在的樟坪畬族鄉不僅“金山銀山壘在園區”,而且“綠山青山留在畬鄉”,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一顆璀璨明珠。
在全國,近些年,內蒙古經濟快速發展,被譽為“內蒙古現象”;新疆農牧民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增速居全國首位……民族地區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愈發重要,成為一個個閃亮的“新星”。
民族風“名利”雙收
6月15日晚,北京國安劇院,雲南省代表團歌舞晚會《雲嶺天籟》上演,852個座位滿滿噹噹,過道裏還站了一部分觀眾;16日第二場演出,同樣座無虛席。兩個多小時裏,一曲歌罷,掌聲雷動;演出結束,在彝族民歌《捨不得》的歌聲中,觀眾長時間鼓掌,久久不願離去。
《雲嶺天籟》受追捧,是因其濃郁的地域民族風情、本色的原生態品質。同樣,《瑤山隨想》中的長鼓舞,內蒙古代表團歌舞詩劇《呼倫貝爾大雪原》中由口弦琴、鹿哨、鹿鈴等演繹的民歌,貴州省代表團舞劇《天蟬地儺》中的侗族大歌和神秘儺戲……民族文化元素的原生態展現,掀起了炫麗的民族風,給觀眾提供了高水平的藝術享受。
實際上,“最炫民族風”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重視。《雲嶺天籟》的姊妹篇《雲南映象》蜚聲國內外,侗族大歌、蒙古長調、藏戲等民族藝術展演的頻次越來越高,逐漸為外界所認知。
在推介的同時,各民族地區逐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精心培育文化産業。文化作為一種特殊資源,正為其保有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寧夏代表團的舞劇《月上賀蘭》,從2007年至今已演出430余場;新疆代表團的音樂雜技劇《你好,阿凡提》,2009年一經推出就引起轟動,國內外的多場演出都是一票難求……
作為民族文化大省的雲南,文化産業增加值在2010年就已超過GDP的5%。雲南的文化名片《雲南映象》自2003年正式公演以來,在國內外演出達3000多場次,總收入接近3億元;《印象麗江》自進入市場以來,實現收入近4億元。據雲南省代表團聯絡員資鐵介紹,根據會演的演出效果,《雲嶺天籟》考慮進行商業推廣,正式進入市場。
“花團錦簇”一家親
各民族一家親,是會演劇目表達的重要主題之一,而這些劇目無不擁有深厚的情感基礎,無不來自豐富的現實素材。
高原格桑花,江南茉莉花,“兩朵花”共同盛開在一齣舞劇中,講述常州西藏民族中學藏族學子格桑與漢藏兩位母親之間的故事。江蘇代表團的舞劇《格桑花·茉莉花》6月10日、11日在北京世紀劇院上演,最後一幕當格桑喊出全劇唯一的臺詞“媽媽”,奔向治好了眼睛來到歡慶藏曆新年現場的阿媽時,全場掌聲雷鳴。
《格桑花·茉莉花》中的常州西藏民族中學,從1985年初辦西藏內地班伊始,就開始招收藏族學生,至今已培養了2600余名高素質人才。在全國,20多年來,兩萬多名西藏內地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與內地各族師生結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誼。
在新疆代表團歌舞晚會《大美新疆》中,感動全國的“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裏木的故事被搬上了舞臺;甘肅代表團歌舞劇《民族之舟,大愛之曲》,以全國各族人民支援搶救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災害事件為背景,大愛無疆和團結友愛的主題貫穿始終;內蒙古代表團的舞劇《草原記憶》,重新演繹上世紀60年代內蒙古大草原的額吉、阿爸們收養上海3000孤兒的歷史事件,頌揚了蒙古族和漢族兩個民族間解不開的血脈情緣。
為何劇目如此感人?因為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各民族一家親的真實故事!為何觀眾如此動情?因為少數民族演員的表演情感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