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滿懷希望,與港人一起“穩中求變”—對話梁振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6月24日 15時06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香港6月24日電(記者 林建楊、劉暢、王艷)香港中環,候任行政長官辦公室,現年58歲的梁振英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及中央與地方媒體的集體採訪。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的第15個年頭,也是特區政府換屆之年。7月1日,梁振英將宣誓就任特區第四任行政長官。

    面對不同問題,從經濟民生到香港年輕人、從執政理念到施政風格、從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到兩地融合等,他總能脫口而出,侃侃而談,言語間透露著堅定和自信。他的普通話標準而流利,這要歸功於他從1979年起作為專業人士到內地義務授課的經歷。

    多面的東方之珠

    梁振英祖籍山東威海,超過一米八的身高頗有點“山東大漢”之形。在接受中央及地方媒體集體採訪時,土生土長的他,一開場就推銷起香港,希望記者們工作之餘“多走走,多花點錢,推動一下香港的消費”,引得一片笑聲。

    他説,香港土地面積僅1100多平方公里,但各區的地形地貌、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從中環這個經濟行政中心出發,坐車20分鐘可以是世界有名的海灘,也可以是郊野公園。

    話鋒一轉,梁振英談起香港的貧富差距,並坦言香港貧富懸殊。不過他認為,貧富差距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於香港的基層工人收入低,老人的收入尤其低,這需要解決。

    他説,香港370萬勞動人口平均每人每月的收入是1.1萬港元,以香港的物價水平而言較低。因此,香港從去年5月1日起實施法定最低工資,意義重大。

    關注民生,關注青年

    民生議題曾在梁振英的競選政綱中佔據很大篇幅。他説,香港的民生問題比較突出,而住房是最大的民生問題。港人生活開支裏負擔最重的就是住房,香港710萬人口,近一半住在由特區政府資助補貼的房子裏,因此特區政府的公共房屋政策備受關注。

    老齡化則是另一個重要民生問題。特區政府5月30日的報告顯示,香港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65歲以上人口預計將從目前約90萬飆升至2030年的210萬,屆時每四個港人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老人。

    “老人的收入、晚年退休生活、醫療服務等等,這些都是民生重點。”他説。

    除了長者,梁振英特別關心的一個群體是香港年輕人。他説,這與他出身貧寒、白手起家一步步打拼、成為事業有成的專業人士的個人經歷有關。

    “我的經歷説明,只要給年輕人培訓、讓他們有表現的機會,往往最後可以成才。因此我特別關心的是現在的年輕人是否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及我們應該如何為他們創造更多機會。”

    為此,梁振英錶示上任後將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香港經濟發展速度,特區政府將制定一系列産業政策,讓官、産、研、學四個方面更好地配合。另一方面要在香港以外打造好香港的體外經濟,特區政府將為港人在內地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如果有更多現居中高層職位的港人願意去內地發展,就會給在香港的年輕人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

    穩中求變,適度有為

    梁振英在競選政綱中提出了“穩中求變”的治港思路。對於其中的“求變”,他的解釋是,一方面香港過去發展中累積了一些問題,港人求變的呼聲較高,另一方面香港面臨的內外環境變化很快,特區政府要跟著變,否則就落後了。

    香港以往奉行“積極不干預”的經濟政策,而梁振英認為應該“適度有為”。他説,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海嘯的應對經驗表明,政府對經濟發展不應完全放手,政府該干預的時候就應該干預。

    以金融中心為例。梁振英錶示,有人把香港和倫敦、紐約相提並論(即“紐倫港”),但與紐約、倫敦相比,香港的規模小,業務還有很大擴充餘地。他説,香港應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包括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提升金融中心的地位。為此,他提出成立一個半官方的機構“金融發展局”,為特區政府、金融界和專家們提供交流平臺,促進發展。

    還比如航運中心。他説,倫敦沒有港口,卻是國際航運中心,專門從事船舶買賣、租賃、登記、融資、保險、訴訟等管理服務,未來香港也應大力發展海事服務。他表示,中國已發展成為全球航運和船舶大國,需要類似倫敦那樣的國際航運中心,如果香港能與倫敦看齊,既可以服務國家,又能促進香港經濟發展。

    梁振英還表示,作為行政長官,施政必須得到港人的支持和認同,因此從去年競選活動開始以來,他經常“落區”,用內地話説叫“走基層”,到香港的18個區舉辦活動,聽取各方意見,吸收民間智慧。

    今年3月25日獲得選舉勝利時,他還承諾,未來會繼續拿著一張凳子、一本本子、一支筆,傾聽群眾的聲音,做一個親民的“特首”。

    促進香港內地融合

    對於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作為歷史的參與者,梁振英很有發言權。1979年初,當內地開始“摸著石頭過河”時,年僅24歲的他就跨過深圳河,義務為內地官員和規劃者講課,一講好幾年。

    回憶起彼時,梁振英説,經常看到香港的夫婦提著塑料袋,把一些半成品拿到深圳加工。除了這些小工廠的東主,更有不少香港企業大膽進入內地投資興業,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做出獨特貢獻。

    幾十年來,內地的發展同時也為香港提供了巨大商機。如今香港企業投資的地方不僅只是內地沿海城市,也到了內陸地區,到了東北、西北,而且三個産業都有。內地早已經是香港最重要的貿易和投資對象。

    回歸15年來,香港與內地開展了全方位的交流,包括經貿、投資、旅遊、文化、教育等。梁振英説,近年來許多內地學生赴香港求學,也有不少香港學生到內地念大學,均值得鼓勵。

    作為最早提出香港應“內交”的人士之一,梁振英錶示,香港與內地融合、粵港合作,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他説,近年來香港與內地的經濟交流融合,也體現在中央出臺的重大惠港措施裏,包括2003年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國家“十二五”規劃裏港澳部分獨立成章、去年8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時宣佈的36條措施等。

    梁振英錶示,“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是香港的重要優勢之一,蘊涵著很多機會。比如人民幣國際化,香港“背靠祖國”擁有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獨特優勢,人民幣業務將是未來香港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時國家也可利用香港的金融業,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自由兌換。

    談回歸,説未來

    1985年,梁振英加入由香港各界人士組成的基本法諮詢委員會。1988年,時年34歲的他當選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1993年至1997年間,他先後出任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政務專題小組組長、全國人大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

    “回歸”二字,他説有兩重意義。一是法理上的回歸,1997年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成立特別行政區,通過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二是香港曾被殖民統治100多年,要做好人心回歸的工作,包括國民教育等,可能需要較長時間。他説,我們國家很大,有的港人對內地了解不多,需要給他們多點時間。

    記者請他展望5年後的香港,梁振英説:希望5年後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比現在更高一些;未來5年的發展速度也稍快一些,亦希望未來5年香港跟內地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配合做得更好。

    在梁振英看來,“穩中求變”的“求變”,意味著有很多意見要聽,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梁振英總是很忙。不過無論何時,他的臉上總是挂著招牌式的笑容,親切而真誠,充滿著希望。

中央駐香港聯絡辦主任:'一國兩制'取得巨大成功

    新華社香港6月20日電(記者 林建楊 劉暢)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彭清華日前表示,回顧香港回歸歷程,這15年是“一國兩制”實踐取得巨大成功的15年,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15年,是兩地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兩地同胞感情不斷加深的15年,是創造嶄新歷史的15年。

    在香港回歸15週年前夕,彭清華在港接受中央及地方媒體集體採訪。他説,“一國兩制”在香港已深入人心,愛國愛港成為社會主流價值,香港同胞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感日益增強,對國家和香港前景充滿信心。

    他表示,只要香港各界繼續貫徹胡錦濤主席提出的“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切實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漸進推進民主,包容共濟促進和諧”的總要求,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抓住國家“十二五”機遇,開拓進取,香港就一定能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在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作出新的貢獻,創造新的輝煌。 >>>詳細閱讀

曾蔭權:背靠祖國、自強不息的香港會變得更好

    新華社香港6月19日電(記者 曾繁娟)香港中環添馬艦,以“門常開、地常綠、天復藍、民永係”為理念設計的特區政府新總部大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日前在這裡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從1997年回歸時的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到2001年接任政務司司長,再到2005年在第二任行政長官補選中當選,並於2007年當選第三任行政長官至今……十五年來,曾蔭權和廣大香港市民一道行走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征程中。

    這位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人,係著招牌式的蝴蝶型紅“煲呔”(領結),用帶粵語口音的普通話向記者娓娓道來,回顧香港回歸祖國十五載歲月的變遷。他説:“‘一國兩制’的成功毋庸置疑,香港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香港人有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胡錦濤將赴香港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15週年大會
· 人民幣國債掛牌上市交易合作備忘錄在香港簽署
· 訪駐香港部隊司令員張仕波、政治委員王增缽
· 軍旗飄飄映香江——解放軍進駐香港15週年風采錄
· 香港回歸15年:"中國概念"引領香港資本市場之變
· 專業精神服務公眾——訪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