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遨遊太空交會對接的偉大壯舉,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的雄心與鬥志。這一系統工程,被老百姓稱為“神九”工程。
科技對人類文明進程的作用,馬克思曾做過準確的提煉,認為科技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神舟九號發射成功並與天宮一號成功交會對接,正象徵著這種足以改變社會進程和樣貌的“革命力量”,它的巨大意義將隨著時間的推演日益被實踐所驗證。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有一種觀點認為,對航天工程的投入,搶佔了民生工程的資源和注意力,用來“登天”的力氣,更應該拿來解決“地面上”的問題。刻意將二者置於對立面上討論,背後隱含著一種武斷的“零和博弈”思維。這樣的看法,無視航天工業發展對民生經濟領域的巨大提拉作用,無視國家對民生工程持久的、大規模的投入力度,其實已將我國科技進步的意義局限到了一個狹隘化、平面化、去歷史化的語境來進行討論。
人類生活的寬度與視野其實已經與科技發展同步化。尖端科技所達到的高度、科學普及所達到的廣度、基礎科學所達到的深度,直接決定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種種細節。航天科技探索助推了生物、醫學、材料等一系列學科搶佔制高點,帶動和引領相關領域的基礎科學與應用研究深入開展,提升了科學技術綜合水平。它牽一髮而動全身,引領並重構著人類知識的生産與傳播方式,構成了現代社會、現代國家存在的科技基礎。這一科技發展的潮流滾滾向前,無人能回避,更不應回避。
包括航天技術在內的高新科技,其實已經通過向傳統産業擴散的方式,進入了社會運行的各個層次與節點,其在民用民生領域的巨大貢獻,絲毫不亞於對科學本身的貢獻。正如有評論者指出,“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時,它更多被看做一個政治符號,沒有人能想到GPS通信系統會在短短幾十年內出現。”歷史表明,高新技術特別如航天技術的發展,對於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經濟社會巨大發展,其影響和作用是無與倫比的。僅從中國當代史角度觀察,當年舉全國之力研發的人造衛星技術,現在已經廣泛應用於廣播通信、氣象、資源、海洋、導航定位等領域,並在最具體、最實際的層面上支撐著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並不需描述大段歷史,稍微放眼觀察,就會發現“天上”與“地上”的距離並不遙遠。神舟發射,就其可能性和趨勢而言,完全可以從衛星的發展史中同理推知。
航天技術標注了一個國家的國防能力、發展階段,甚至未來全球競爭中的角色。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曾經宣告:“利用空間技術是發展中國家接近先進國家技術水平,發展經濟的一條捷徑,因為它可以超越先進國家經歷過的傳統技術發展階段。”今天,國家之間的戰略競爭已經由地面拓展到太空,航天技術探索將有可能決定中國在未來世界新能源供應格局、太空探索與控制格局中的地位。將神舟發射、蛟龍入海等僅僅理解為炫耀國威、增加政治籌碼,這是一種淺見;國家的戰略優勢無疑會影響全體國民的福祉,進而投射到每個國民的日常生活中,關乎每個人的切身權益。
冶煉技術的發展,曾使鐵器廣泛應用於農耕,從而促進了農業文明的發展;蒸汽機的出現,引發了動力革命,並極大地推進了工業文明。耳熟能詳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要旨很明顯:科技發展,尤其是自主創新型的科技進展,首先革新生産力,繼而引發生産關係的改變,再對社會結構、社會生態、思想理念、生活方式進行調整。任何尖端科技的發展都不可能直接的、即時的作用於當下的社會生活,它所提供的是一種深遠的、持續的內在拉動力,使人類文明進程拔節推進。它對於社會生活的影響,必先經由宏觀調整再進入微觀雕刻,必先經由單一科技領域,再拓展到政治經濟各領域,並在歷史的延展性當中彰顯出它的邏輯。從歷史的角度看,正是科技的發展,直接帶來了社會財富的積累和物質生活的繁榮,並間接地帶來了我們對於自由與秩序、民主與權力、分配與公平、程序與合法性的認識。
把對文明的拉動看做對文明的損耗,把對民生的革新性、建設性力量看做對民生的擠佔,這種見解貌似鮮明,這種邏輯貌似清晰,實則一葉障目,十分近視。當前,不僅是針對“神九”發射,圍繞中國發展方式、社會治理方式的討論中,這種方法論的魅影還廣泛存在。對當下中國的觀察,我們更加迫切需要貼近現實的密切跟蹤與記錄,也需要縱觀全局的戰略思考,窺豹一斑或盲人摸象式的評價,對社會發展顯然不具建設性力量。
可以肯定地説,“神九”工程是一座偉大的里程碑。(記者 劉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