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7日電(記者 齊紫劍)6月的韓國,草木蔥蘢,生機勃勃。
作為中韓建交20週年紀念活動的一部分,應韓國外交通商部邀請,中國外交部新聞團一行10人日前赴韓國首爾、麗水和濟州島三地參觀訪問。這是與韓國經濟社會萬千景象的一次親密接觸,它有助於把握韓國蓬勃發展的最新脈動和趨向,增進國民間的相互理解,為兩國關係更美好的未來不斷增添動力。
共同理念:關愛海洋就是關愛人類自己
一個熟練漁民打上一網魚,不是件難事。然而,漁民的子孫後代會不會永遠這樣“容易”地打上一網魚呢?這不是一個技能問題,而是人類面對養育他們的藍色海洋的長遠思考。
參觀韓國麗水世博會中國館,人們會得到新的啟迪。
在世博會園區,中國館前人頭攢動,平均每天約4000人次參觀。館內劇場更是座無虛席,有的觀眾甚至席地而坐,他們聚精會神地觀賞中國短片《海歌》。這部動畫片以簡單的情節——海邊出生、海裏成長的小姑娘捕魚時放生小魚,展現了讓大海故鄉、讓人類捕魚可持續發展的深刻主題。
“關愛海洋,就是關愛人類自己,”中國政府代表、中國館館長趙振格面對新聞團,表達了中國對海洋的認識。
5月12日開幕的麗水世博會是專業性世博會,主題具有時代感——“生機勃勃的海洋和海岸:資源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它告訴人們,在21世紀,只有關愛生物多樣性、注重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人類與海洋的和諧共存。
趙館長介紹,中韓兩國一衣帶水,中國館宣介的理念,與世博會主題高度契合,凸顯兩國和兩國人民在這片海洋上發展的共同追尋和美好意願。
韓國舉辦麗水世博會投資19億美元,預計接待觀眾800萬人次,100多個國家和10個國際組織參展。青花瓷魚娃大型壁飾、勾畫人間喜怒哀樂的漳州木偶戲《大名府》《雷萬春打虎》……中國藝術精彩紛呈,躍入眼簾,留在心間。
無論是組織者還是韓國民眾,都對最受歡迎的世博展館之一中國館稱讚有加。麗水世博會組委會第二事務次長樸永大説,他為中國記者報道世博會感到非常高興,也希望更多中國民眾了解這屆世博會。這位曾在中國工作的前外交官以及韓國前總理韓明淑等人,對中國館傳遞的中國海洋文化訊息表示由衷的讚賞。
俗話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中國館新聞發言人張茜説:“在現在這個時代,這麼説不夠了,我們還要有養海的觀念。”
麗水世博會的兩個吉祥物“麗尼”和“水妮”,創作靈感源自水珠和浮游生物,象徵美麗的大海和深海的無窮資源,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稱為“最美的浮游生物”。它們寄託了人類的理想——愛護海洋,人海相依,應成為一個時代的美麗風景線。
新潮傳統:在激蕩中尋求共存與機遇
在世博園、機場、劇場,中國新聞團幾乎隨處都能感受到很多韓國古老傳統的魅力,也隨處都能傾聽到韓國現代發展腳步的聲響。我們發現,韓國普通民眾如今獲得信息的方式正在發生靜悄悄的變革,而韓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鼓勵“看報紙活動”,也讓人們感受到傳統媒體當前面臨的挑戰。
據韓國媒體振興財團“媒體研究項目”負責人金英珠介紹,韓國媒體發展目前呈現四大趨勢——數字化、智慧化、社會化和移動化,而60%的韓國人在用智慧手機。
這帶來深刻變化:看新聞的形式日趨多樣,青年人大多通過互聯網、手機等獲得信息,20歲年齡段這一比例高達90%。看報紙越來越少、訂閱量大幅下降,去年每10戶韓國家庭中只有3戶訂報紙。
説著,她拿起了自己的大屏幕智慧手機:“我今天早上上班時,就是用手機來看韓國《中央日報》。”不過她也認為,大家雖看報少,卻也在新平臺上享受著報紙、通訊社等提供的新聞信息。
潮流涌動,新媒體、傳統媒體需相伴共生。韓國媒體振興財團今年發起了全國範圍內的鼓勵“看報紙活動”。儘管財團執行主任金玄浩承認目前“收效還不大”,但報社等始終想到自己的責任,仍會繼續運營下去。
而面對很多讀者漸行漸遠,韓國報紙感受到更直接的壓力。在與韓國常駐外交通商部記者交流中,韓國《東亞日報》記者李姃恩詢問中國媒體如何應對。新華社記者分享了面對新的形勢,新華社因勢利導、發展新媒體,在潮流中抓住機遇的做法,向韓國同行提供他山之石。
交流理解:共創中韓關係更美好的未來
名片上的漢字、中文成最熱門外語之一、大型超市經常可見的“銀聯”結款標誌、韓國城市裏的中國遊客……它們如縷縷纖維、似美麗圖案,編織成多彩紐帶,將中韓兩國和國民緊密連接起來。
“中韓人員交流非常重要,中國媒體的訪問為兩國人民交流起到重要橋梁作用,”韓國外交通商部發言人趙炳珶在與新聞團交流時,表達了這樣的看法。
今年是中韓建交20週年,1月1日,胡錦濤主席與李明博總統互致新年賀電,宣佈啟動“中韓友好交流年”。雙方在經貿領域,也是一片喜人景象——2011年中韓貿易額達2456.3億美元,超過韓日、韓美貿易額總和。
在趙炳珶看來,中韓之間不能説一個“懸案”都沒有,比如漁事糾紛等問題,但重在對話解決問題。“在促進東亞和平穩定的大框架內,兩國能夠談判解決所有問題,對此雙方都有心理準備。在兩國國民感情方面,兩國的對話努力是一個榜樣。”
東北亞是亞太地區發展最富活力的一個地區。在韓方看來,從地區三國中日韓關係近期發展來看,態勢“非常令人鼓舞”,對三國關係發展保持較樂觀的態度。
趙炳珶曾在20年前中韓建交後訪問中國,近期再去中國,他驚訝于中國的快速發展。對於這樣一個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不斷邁出新步伐的鄰居,這位發言人説,韓國認為中國已在和平崛起,“中國的發展不會給國際秩序造成混亂”。
目前,中韓兩國130對省市建立了友好關係,主要城市間有47條定期客運航線,每週830多個航班。韓國在華留學生約6.8萬名,中國在韓留學生約7.9萬名。
“相信韓中兩國人員交流與合作,會為兩國關係穩定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趙炳珶對此深具信心。
也正如此次訪韓新聞團團長、中國外交部參讚吳傑所説:“通過所見所聞,中國媒體客觀、全面、深入地展開報道,有助於增進兩國國民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友好感情,推動雙邊關係健康、持續向前發展。”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這種親和,既在於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方方面面,也在於國民了解、溝通、友誼中的點點滴滴。中韓兩國地緣相近、文化相通、利益相關。人們相信,這兩個一衣帶水的東亞國家,必將在這片蔚藍色的海洋中,不斷涌動起友好交流合作的一波波絢麗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