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十年之後誰來種地?——農村期待“孔雀回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7月03日 09時25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太原7月3日電(記者 王存理、葉健)“村子裏不光人少了,還老了。十年之後,誰來種地?”對於農業農村未來的發展,種了一輩子地的劉俊明説,他最擔心的便是種地“後繼乏人”。

    山西省呂梁市嵐縣王獅鄉廟溝村村民劉俊明的話,道出了當前農村普遍存在的“勞動力流失和老齡化”問題。

    記者近日在廟溝村蹲點,深切感受到目前農村的“農民荒”與城市的“民工荒”並存,“農民荒”問題甚至更為普遍和嚴峻。

    廟溝村有210口人、1200畝耕地,據村委會委員劉亮明介紹,現在全村有100多人在外務工、上學,留在村子裏的大部分都是“386199”(指婦女、兒童和老人)部隊。

    “目前,村子20歲至30歲的青年農民一個沒有,30歲至40歲的有幾個,侍弄這1200畝地的主力是40歲至60歲的中老年人。”他説。

    廟溝村前是一片廣闊的田野。然而,記者在村裏生活了3天,每天只能看見寥寥幾人在田裏勞作。記者到地頭采訪,發現3天裏下地幹活的農民年紀最小的45歲、最大的58歲。

    王獅鄉黨委書記梁俊山分析説,農村勞力的老化與流失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出現,但這幾年的情況有所不同。前幾年,進城務工的是第一代農民工,他們農閒時進城打零工賺錢,農忙時回村下地幹活,本質上還是地道的農民;而今的第二代農民工是以城市為最終歸宿的,他們即使在城裏掙不了錢,也不願意回村,與父輩相比他們不願種地,也不會種地。相比之下,這種人才的流失是永久性的,其影響更為深遠,對農業發展的衝擊更加嚴重。

    “再過十年,當現在已經四五十歲的農民幹不了活時,誰來種地呢?”話語間,梁俊山充滿憂慮。

    年輕人不願回村種地的根源,主要在於農業比較效益低下,而且種地十分辛苦,所以年輕人都到城裏打工去了。

    “一年下來,吃喝用、租房等開支基本把打工的錢都花完了,但孩子們還是不願意回來。”村民劉朱明説,種地太苦了,農忙時每天四五點就要起床幹活,中午回家吃口飯又回地裏,一直要幹到天黑。産出太少,去年他種土豆才凈賺2萬元,投入産出沒法比。作為家長,他也不願意孩子回來種地。

    和其他地方的農村相比,嵐縣土豆種植已漸成産業化,農民收入相對較高且相對穩定,但即便如此,鄉黨委書記梁俊山説:“碰上市場不好,農民也僅僅只能圖個溫飽。”

    基層幹部群眾普遍擔憂農村人才斷檔的後果。王獅鄉鄉長劉建軍等人説,國家提出要發展現代農業,但人是最核心的生産要素,沒有年青一代的農民,就沒有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就沒有現代化的農業管理。沒有現代化的農業,又會更加劇農村的“空巢化”,陷入惡性循環。

    “這樣下去,我們將來吃什麼?”劉俊明希望有關部門趕緊採取措施,讓“孔雀回巢”。

    梁俊山説,要吸引年青一代回流農村,一是要改變農村生活環境。近些年,山西省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實施,明顯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但農村的軟硬體環境要全面改善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二是要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這有賴於農業産業化、現代化的推進。

    “事實上,年初國務院印發的《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已經關注到‘誰來種地’的問題,並提出要採取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實行適度規模經營等措施加以解決,希望國家儘快落實有關政策。”嵐縣農業部門的有關人士説。

 
 
 相關鏈結
· 遼寧擴大農村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覆蓋面
· 浙江省向生活困難的農村老黨員每人補助2500元
· 寧夏將招聘三千六百名特崗教師補充農村教師隊伍
· 減稅收保供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打出"組合拳"
· 陜西省長聽取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實施彙報
· 杜鷹: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十一五”減少2.21億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