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記者 顧瑞珍)“天河1號”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時速達486.1公里的高速軌道列車、國際首臺高效直流變頻離心機組……一系列成果相繼獲得重要突破,開闢了産業發展新方向,顯著提高了我國新興産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話語權。
1991年3月,國家批准建立武漢東湖、南京、西安、天津、長春、深圳等26個國家高新區並制定全國適用的扶持政策。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國家高新區的數量達到88家,在全國形成了合理的佈局。
二十年,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在國家高新區茁壯成長;若干新興業態在國家高新區蓬勃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新興産業領域的國際競爭力。目前,國家高新區基本涵蓋絕大多數現代高新技術産業門類,一些重點高新技術産業,如電子信息、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生物技術、新能源及高效節能技術、環保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産業都初具規模。
國家高新區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重大民生需求,瞄準未來産業技術發展方向,在前沿關鍵技術開發、重大系統與裝備研製、國際技術標準創制等方面超前部署,承擔了大量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及科技計劃項目,取得了一大批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成果,成為引領我國産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統計數據顯示,1991年至2011年,國家高新區營業總收入年平均增長45%,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強勁增長,有力地支撐了國家經濟建設。2011年,國家高新區實現營業總收入133425.1億元,佔全國的12.3%;實現凈利潤8484.2億元,上繳稅費6816.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7151.9億元;園區生産總值41662.0億元,佔全國GDP的8.8%;出口創匯3180.6億美元,佔全國外貿出口的16.8%;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業增加值為7億元,實現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平均萬元GDP能耗為0.5噸標準煤,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目前,國家高新區聚集了全國5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一大批自主創新能力強、擁有核心技術專利的骨幹企業已經成長為行業科技進步的“領頭雁”,甚至在國際市場縱橫捭闔。2011年,國家高新區共有工商註冊企業38萬家,新註冊500萬元以下科技型企業2.8萬家;留學生創辦企業1.7萬家;孵化器在孵的創業企業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1.6萬家,佔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的41%;國家認定創新型企業106家,佔全國的29.8%。2011年,國家高新區營業總收入上億元企業10371家;上10億元企業1857家;上100億元企業217家;上1000億元企業2家,並有境內外上市企業996家。
二十年來,國家高新區始終把人才作為實現自主創新的第一資源,大力聚集高端人才。截止到201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年末擁有從業人員1073.6萬人,是建區初期1992年的31.5倍;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高層次人才比重也在不斷提升,大專以上學歷從業人員比例從2001年的37.3%增加到了2011年的51.0%。獲得碩、博士學位人員分別為46.0萬人、5.4萬人,歸國創業的留學人員近5.3萬名。2011年,國家高新區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超過203.3萬人,佔到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18.9%。高新區所匯聚的創新型企業已成為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和培養新生代創新人才的重要載體,2011年高新區共吸納44.1萬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2004年以來,共吸納224萬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
面向未來,國家高新區承擔著新的歷史使命。“十二五”時期,國家高新區將以深化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更加突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更加突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更加突出服務於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更加突出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努力將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為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核心載體、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動力平臺、實現創新驅動與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域。
國家高新區二十年的探索與實踐,譜寫了“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的壯麗詩篇,有力地印證了黨中央、國務院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建設國家高新區的英明決策與超前戰略部署,必將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標誌性成就而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