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記者安蓓、韓潔、徐蕊)2011年度中央部門決算19日集中公開,備受關注的中央各部門“三公經費”和行政經費賬單“曬”在了公眾面前。
這是繼去年中央部門首度向社會公開“三公經費”後,再次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今年的“三公經費”公開有哪些變化?“三公經費”的細賬能否讓老百姓滿意?“三公經費”公開的方向是什麼?
今年“三公經費”公開有哪些變化?
與去年首次公開“三公經費”持續時間較長相比,今年各中央部門選擇在19日,即獲准向社會公佈後迅速公開“三公經費”。截至19日下午16時,已有中國地震局、審計署、國土資源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多家中央部門公開其2011年度部門決算。
此次中央部門向社會公開的內容主要包括四部分,部門概述、部門決算表、部門決算説明及名詞解釋。其中部門決算表中包含社會關注的“三公經費”預決算數據。此外今年還首次分部門向社會公佈行政經費情況。
在財政部公開的決算中,詳細列出去年4620多萬元“三公經費”的去向,其中因公出國(境)2591.94萬元,安排出國團組208個,939人次,公車購置及運行費1680.02萬元,公務接待費348.81萬元。在因公出國(境)開支中,細化到具體會議、活動、談判或考察,公務接待費用也詳細列出涉外公務接待的具體名目。
在審計署的決算中,去年因公出國(境)費594.14萬元,涉團組68個、345人次。在詳細列出具體項目的同時,按級別對出國(境)人員進行細化。去年審計署公車運行維護支出999.69萬元,實有公務車200輛,平均每輛車運行維護費5萬元,並對運行維護成本較高的原因進行説明。此外,公務接待費872.78萬元。
“與去年相比,今年中央‘三公經費’公開又邁進了一大步。”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説,今年“三公經費”公開不僅統一了格式和發佈時間,而且內容更細化,説明更詳細,概念更清晰,並增加了行政經費公開。這體現了對民眾參與權和重大信息知情權的尊重,也表明了政府在接受公眾監督方面更加自信。
百姓感受怎樣?
中央部門“三公經費”引發公眾的熱烈討論。大多數百姓認為“三公經費”公開是一種進步,但公開能否對不合理的公務消費進行約束,成為關心的話題。
來自江蘇的網友説:“能公佈就是個進步,希望以後能省則省。”一位廣東深圳的網友表示:“各部門僅僅是公開,但面對質疑,如何調查?針對問題,如何查處?針對不良現象,如何改善?公開是一種進步,但公開不是目的。”
也有網友提出:“何時能從這些賬單中看到每一筆支出?”“一次次的出國考察為了達到什麼目的?”“這些錢花的是否必要?花的是否合理?”公眾更期待能看懂這數字背後的深意。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認為:“公眾的質疑説明對‘三公經費’的定義認識有不同,也説明‘三公經費’支出管理制度的解釋有待加強。”
劉劍文説,“三公經費”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應限定為滿足公務需求上。老百姓的質疑主要是針對超標準公務消費,因此要明確標準,讓百姓看得明白。
未來“三公經費”公開的方向是什麼?
近年來,以“三公經費”公開為代表的預決算公開,作為推動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舉措加快推進。
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施行,財政預算報告、決算報告被列為應重點公開的政府信息。
今年6月26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預算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明確規定,各級政府應及時向社會公開預決算,從法律制度層面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7月9日國務院公佈的《機關事務管理條例》,進一步要求各級政府定期向社會公開“三公經費”預決算情況,並提出縣級政府嚴控“三公經費”的規模和比例。
此外,繼2011年7月中央部門首次公開“三公經費”後,今年國務院明確提出要細化公開的內容,尤其是細化中央部門“三公經費”的解釋説明,並明確省級政府兩年內全面公開“三公經費”。
白景明指出,建立完善的預算透明制度需要一個過程。不可否認我國政府推進信息公開取得很大進步,但仍與公眾期待存在差距,這需要政府在完善預算管理制度的同時,更深入細緻地向公眾解釋每一筆錢是怎麼花的,同時也要把管理制度向公眾公開,讓公眾監督政府有據可依,充分發揮各渠道監督作用,推動政府信息公開透明。
劉劍文認為,“三公經費”監管應探索建立綜合性治理機制,事前設立標準,通過人大審批,在預算中有所體現;事中,即預算執行過程對每個環節都應有監督;事後要有問責。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三公經費’公開作為預決算公開的突破口,應做好並逐步細化説明,讓公眾看得懂,這樣政府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的隨意性就會得到遏制。這是以公民權利來制衡政府權力,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劉劍文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