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人民日報發表時評:莫讓極端天氣導致極端災害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7月25日 07時23分   來源:人民日報

    北京“7·21”暴雨的善後還在繼續,颱風“韋森特”已登陸廣東帶來狂風驟雨,三峽水庫也迎來最大洪峰……隨著各地雨情、汛情、災情的不斷發生,人們也在追問:當極端天氣正以越來越高的頻率降臨,我們是否具備了抵禦“極端”的能力?

    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大氣環流異常,極端天氣頻生。老天爺不循常理出牌的“壞脾氣”,大有演變成常態之勢。北京等地的特大暴雨提醒我們,“幾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極端天氣,離我們不遙遠。而過去幾年,從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到川渝高溫酷暑,從超強颱風“桑美”到西南地區連續數年乾旱,也一再顯示:經濟社會的發展並不會阻止極端天氣發生,相反,人類活動還可能如雙刃劍般加劇致災程度——尤其是當預防與應急能力本身存在短板甚至漏洞時。

    以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為例,據調查,當前我國七成以上城市排水系統只能抵禦一年一遇的洪水。別説難抵五十年一遇的大雨,恐怕碰到“五年一遇”都得漏洞百齣。我們面臨的挑戰,既是“提高”——城鄉規劃和建設亟須重新審視防災標準、全面提升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更是“提速”——要與極端天氣賽跑,讓修補短板的行動快些更快些。

    事實上,這種“提高”與“提速”完全可以實現。氣象監測及預報水平的提高,極端災害性天氣的蹤跡大多能提前捕捉,關鍵是如何打通緊急信息發佈的“最後一公里”。如果氣象臺、地震局或相關部門的預警信息,能夠借助電視、電臺、網絡、顯示屏、手機等信息發佈渠道,“精確制導”地及時發送到民眾手中,並有效成為大家防範應急的行動指南,那麼,即使短期還無法使每條街道排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即使一下子做不到每棟校舍都能抗擊8級地震,“打不過就逃”的防災減災法則,仍能使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就在6月28日,四川寧南發生了一場特大泥石流災害,鎮政府提前一天給相關地區的人員發出了預警短信,然而,白鶴灘水電站施工人員收到了卻當成垃圾短信隨手刪掉,錯失了轉移良機,導致40人遇難、失蹤。如果,當地政府不僅僅是發出了預警而且還能採取有效措施確保信息生效;如果,水電站建設者們能多一些防災減災意識,這場悲劇完全可以避免。

    國際氣象防災減災發展的新趨勢也告訴我們,提高災害性天氣的防禦能力,更要重視長遠的氣象災害風險防範,樹立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的理念。也因此,面對極端天氣,我們既不可心存僥倖,也不能藉口託辭,更不能用“抗災中的堅強”掩蓋“防災中的脆弱”。極端天氣漸有常態化的傾向,對各地政府和相關部門來説,也是對其發展觀念和執政能力的一次大考。唯有變被動抵禦為主動防範,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合力,以常態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方式來應對,才能避免“極端天氣”釀成“極端災害”。(劉毅) 

 
 
 相關鏈結
· 黑龍江做好應對防範極端天氣、處置大險大災準備
· 新疆極端天氣增多 南北疆洪旱形勢不容樂觀
· 有關專家解讀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極端天氣現象
· 科普解答:極端天氣中能否發現地震前兆?
· 專家表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三峽工程沒有聯絡
· 積極應對降雪等極端天氣 春運首日各地平穩有序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