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幸福廣東建設"一年考":"血骨肉"兼備"精氣神"足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7月28日 18時50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廣州7月28日電(記者楊春南、邱明、范超)身著綠色小馬甲,腳踏白色電動車,在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橋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吳松山和同事們走街串巷,為居民診治疾患。

    談及去年10月以來的全科醫生工作,這位從醫已18年的醫生感受最深的一個字是“增”。“我們服務社區的內容增多了,和社區街坊的關係增強了,收入也增加了。以前工資常常不能按月發放,現在每個月穩定在3500元以上。”吳松山説。

    在離橋東社區10分鐘車程的惠祥花園,住戶劉日光最大的感受則是“減”。在這個惠州市第一個按“代建制”模式建設的保障性住房小區,劉日光一家租住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周圍的房子月租金最少要15元一平方米,我們有政府補貼,房租加上物業管理費每個月才交200多元。”

    吳松山和劉日光生活中的一增一減,背後是惠州市近年來圍繞“幸福廣東”建設開展的基層醫療和保障性住房改革。“民共建、民共富、民共享、民共樂、民共治”。惠州的變化可謂是整個南粵大地的縮影。

    一年多來,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這一廣東科學發展的核心任務,廣東各地惠民舉措迭出。

    而今,從産業、科技、宜居城鄉水平等體現地方發展硬實力的“血、骨、肉”,到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尚等軟實力的“精、氣、神”,“幸福廣東”已呈現出五大顯著特徵,可謂形神兼備、初露端倪:

    ——物質基礎“筋骨強健”。物阜民豐是幸福的必然基礎,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其前提。以惠州為例,2011年,惠州生産總值達2093.1億元,4年實現從1000億元到2000億元的翻番跨越,城鄉居民收入已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惠州的情況在廣東全省並非個別。2011年,廣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6897元和9372元,在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於GDP增速的前提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8年來首次縮小到3倍以內。

    ——城鄉環境宜居宜業。宜居宜業的城鄉環境,正是建設幸福廣東的重要載體。一年多來,廣東積極推進生態環保和宜居城鄉建設,一組數字證明了廣東城鄉生産生活環境的全面改善:至2011年底,廣東全省城市綠道建設累計建成2828公里,城中村改造、“萬村百鎮”整治等重點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全省共建成污水處理廠379座,實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一縣一廠”目標,全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76%,實現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5%;基本完成珠江流域城市河段和河涌綜合整治工程600多項,全省江河斷面水質優良率達75%,各地級以上市飲用水源水質全部達標、空氣質量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民生“蛋糕”共建共享。改革開放30多年來,千千萬萬的外來建設者為廣東發展揮灑汗水,廣東省委省政府認為,他們也應當是“幸福廣東”的當然“享有者”,相繼出臺維護異地務工人員權利、推動他們融入當地社會的各種措施。

    2011年,廣東“積分制”入戶異地人員18.6萬名,各地探索完善居住證“一證通”制度,探索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管理新機制,鼓勵參選村委會委員,推行從異地務工人員中招錄公務員等措施,社會各界還發起“圓夢計劃”,資助優秀異地務工人員上大學。

    教育公平是社會幸福的基石,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從大亞灣畔的惠東縣到粵北山區的乳源瑤族自治縣,為了確保城鄉教育均等,教師的工資得到了優先保障。

    乳源瑤族自治縣桂頭鎮黨委書記李明華告訴記者,如今當地教師平均月工資比公務員高300-400元,一大批優秀的教師放棄了進城機會,紮根在老少邊窮山村安教樂教,讓“小鎮也能辦大教育”、“窮鎮也能辦好教育”,實現教育資源均等化。

    從基層醫療工作者到經適房、廉租房住戶,從外來務工人員到基層教師,人們注意到,“幸福廣東”已形成的一大特色是:人民群眾是建設幸福廣東的主體,也是享受幸福廣東的主體。

    共享幸福更離不開社會保障。據介紹,截至今年6月底,廣東全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醫療保險、失業、工傷、生育五大險種參保人數穩居全國首位,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此外,醫療衛生服務保障水平也不斷提高,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

    ——群眾訴求心順氣和。人民群眾是社會幸福的主角,惠州提出幸福就是要“由民做主”,只有暢通民意渠道,讓群眾“有話可以説,有話有處説,説了不白説”,幸福的花朵才能常開不敗。

    參與社會管理,增強人民群眾在社會管理領域的參與權和話語權正是幸福廣東建設的又一個十分突出的特徵。廣東在社區大力推行“六個一”工程(社區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家庭服務中心、健康計生服務中心、綜治維穩中心、小公園或小廣場),76%的社區創建成為“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積極探索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銜接互動方式,建立健全基層群眾自治機制。2011年村委會換屆選舉一次成功率達75%,全省群體性事件大幅下降,社會矛盾調處化解成功率高達94%。

    法制與安全,是人民群眾基本的訴求,透明高效的政務環境、嚴格規範的法制環境,也是社會全面進步、企業長遠發展、群眾持續幸福的制度保障。年初以來,廣東在全省範圍展開了“三打兩建”行動(打擊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和商業賄賂,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一批廳處級幹部“落馬”,引起廣泛關注。

    在一度治安問題較突出的粵西陽江市陽東縣,通過深入開展打黑除惡,打擊“兩搶一盜”,堅持“創平安、保平安”,狠抓嚴打整治,縣域治安狀況進一步好轉,群眾居家出行更加放心。陽東縣委書記王作雄説,今年上半年,全縣各類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29%。2011年,在幸福廣東考核中,包括陽東縣在內的陽江市公眾安全感和公安工作群眾滿意調查得分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少華表示,下階段廣東將把人民群眾的意願訴求、切身權利和滿意度、幸福感作為評價建設幸福廣東的重要標準,從制度上保證建設幸福廣東的正確導向和實際成效。

    ——社會價值觀氣足神完。在廣州市荔灣區,有一個叫做“杏花”的社區。這裡有保存完整的聚龍古村落等文物古跡、嶺南水鄉的自然美景和淳樸包容的原住居民。

    據荔灣區衝口街黨工委書記周志堅介紹,社區建立了“知心服務站”,定期為社區居民提供心理輔導,同時還開展了一系列的社區文化、慈善活動,弘揚嶺南傳統文化,宣揚社會主義新風尚,讓“幸福之花”綻放杏花社區。

    幸福廣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廣東各地在實踐中認識到,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觀是建設幸福廣東的精神支柱和核心工程。沒有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引領,就無法凝聚社會共識,難以培育共同的理想信念、廣泛接受的基本道德規範和良好的社會心態,建設幸福廣東也就無從談起。

    在今年1月份廣東省召開的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廣東第一次推出一個凝聚幸福廣東社會共識的新時期“廣東精神”: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

    輿論普遍認為,這是對新時期廣東人精神風貌的科學總結,不僅與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相契合,而且與當前全社會形成的建設幸福廣東的精神文化氛圍相契合。

    學者認為,廣東大力弘揚新時期廣東精神,使其成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可以引領人民群眾厚德誠信、敏行實幹,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務實的工作態度,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偉大實踐中去。 

 
 
 相關鏈結
· 廣東研究部署下一階段推進幸福廣東建設各項工作
· 朱小丹強調:努力做好雙擁工作 加快建設幸福廣東
· 朱小丹:群眾安全感是走向幸福廣東的首張通行證
· 汪洋:以黨的純潔性保障幸福廣東建設科學發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