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訪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楊勝群
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記者 趙超)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首要任務”和重要“著力點”之一。近日,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楊勝群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分別具有不同的內涵,但三者緊密聯絡在一起,統一在一個大的過程中。因此,今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有共同性的基本要求和途徑。
珍惜和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經取得的理論成果
記者:如何認識今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經取得的理論成果的關係?
楊勝群:幾十年前我們黨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時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要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讓産生在異國土壤上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土壤上紮下根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經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産生了兩大理論體系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今天,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要以這兩大理論體系成果為基礎和新的起點,而不是要離開這兩大理論體系成果,從頭開始或另辟蹊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已經為實踐所證明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我們特別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不能動搖,不能折騰。對於廣大黨員幹部來講,一定要真信,才能做到真學真用,才能談得上堅持和發展。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實踐是“第一”
記者: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需要什麼樣的學風和思想作風?
楊勝群:實踐永遠是“第一”的。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過程,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發展的空間和條件。三“化”,哪一“化”都必須在實踐中實現;離開了實踐,哪一“化”都實現不了,三“化”就是一句空話。
加強實踐,當前主要是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運用。一些黨員、幹部學習理論,並沒有準備或真正將它付諸實踐,將理論停留在報告裏、口頭上、文件裏,甚至講的理論是一套,做的實際又是另外一套。這種學用脫節、理論脫離實踐的現象,對於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對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有百害而無一益。
切實將理論付諸實踐,遠比做“空頭政治家”要艱苦得多。我們要弘揚理論聯絡實際的學風,求真務實,堅持把學習理論同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踐結合起來,把學習理論同研究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本地區本部門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突出問題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堅持不斷創新
記者:怎樣認識創新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中的重要作用?
楊勝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需要不斷創新,思想僵化、停滯,因循守舊,固守本本,是與之格格不入的。
今天,堅持不斷創新,從黨來講,就是要堅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不自滿、不懈怠,不斷以新的理論、新的經驗和新的方法,去破解新的難題,應對新的挑戰,化解新的風險。從廣大黨員幹部來講,就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增強創新意識,真正把創新作為不變的精神價值追求;努力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善於從新的實踐中不斷總結新的經驗,提煉新的認識,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和舉措。
當前,特別要通過倡導創新思維,努力營造鼓勵、推動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的良好社會環境。要倡導以創新思維看待黨的創新理論,以創新思維看待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生事物,以創新思維看待群眾創造的新經驗。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充分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記者:怎樣理解人民群眾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中的主體作用?
楊勝群:人民群眾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接受主體,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主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
要明確理論是為人民群眾的,使我們的理論真正反映人民的願望,代表人民的利益。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把理論創造的根深深紮在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之中,真正從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實踐中吸取思想營養和理論元素,把人民群眾創造的鮮活經驗作為理論創新的活水源頭。要運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和掌握,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真正能夠産生影響和作用。總之,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回歸人民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