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就中國東盟關係接受新華社採訪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05日 17時06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記者 孫奕)外交部副部長傅瑩5日就中國-東盟關係接受了新華社記者採訪。傅瑩表示,中方將同東盟共同努力,推動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不斷邁上新臺階,使中國-東盟合作更好地服務於中國和東盟國家可持續發展,造福于本地區人民,為促進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記者:中國同東盟建立對話關係已超過20年,中方多次表示中國-東盟合作是互利共贏的,這種互利共贏體現在哪些方面?

    傅瑩:自1991年中國-東盟開啟對話關係以來,雙方友好合作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20多年來,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同東盟始終堅持睦鄰友好,始終堅持互利共贏。

    雙方的政治關係不斷提升。在東盟的對話夥伴中,中國第一個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同東盟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今年中國在雅加達設立了常駐東盟使團,並派遣楊秀萍擔任常駐大使,這將有利於進一步加強同東盟的機制化聯絡。

    雙方經貿合作日益緊密,建立了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在20多個領域開展了務實合作,圓滿完成了第一份戰略夥伴關係行動計劃。雙方共同打造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中心等友好交流合作平臺。

    雙方社會人文交流日益密切。2011年雙方人員往來達1363萬人次,東盟國家在華留學生達5萬人,中國在東盟國家留學生達7萬人。雙方正努力實現2015年人員往來1500萬人次,2020年互派留學生各10萬人的目標。雙方還共同應對了兩場金融危機以及一系列自然災害、跨界傳染病等重大挑戰。

    中國始終堅持與東盟共同發展和互利共贏。在保持自身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不斷加大對東盟一體化建設的支持力度。中國相繼設立了中國-東盟合作基金、亞洲區域合作專項資金、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等。通過實施中國-東盟糧食生産能力綜合提升計劃等幫助東盟實現糧食安全。迄今中國已為東盟國家進行了數萬人次的培訓。同時,東盟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斷擴大在華投資,還建立了一批工業園區。

    中國-東盟關係發展為雙方人民帶來了福祉,促進了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也為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貢獻,成為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互利共贏的典範。

    記者:今年是中國同東盟簽署《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啟動自貿進程10週年,雙方經貿關係取得了哪些重大進展?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發展,中國將採取哪些舉措同東盟共同應對危機,維護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

    傅瑩:在中國-東盟關係發展進程中,經貿合作成果尤為顯著。雙方貿易額已從1991年的不足100億美元躍升至2011年的3628億美元,年均增長20%以上。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如期全面建成,對雙方經貿合作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目前中國已成為東盟的最大貿易夥伴,東盟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雙方在相互投資、金融等領域合作也取得長足進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截至2011年底,雙方累計相互投資總額851億美元,中國對東盟投資也在快速增長,目前已達到151億美元。近年來,雙方經貿合作正在向高新科技、綠色産業、循環經濟等可持續發展領域邁進。

    1997年,中國同東盟同舟共濟共同應對了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為維護地區經濟金融穩定作出了貢獻。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以來,中國出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支持東盟以及本地區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包括設立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向東盟提供250億美元信貸支持等。雙方還共同推動簽署了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並努力提高其有效性。

    目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進一步顯現,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對本地區的影響日益突出。中國將一如既往,本著同舟共濟、互惠互利的精神,與東盟共同完善自貿區建設,落實各項自貿區協議,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積極挖掘域內市場需求,擴大相互投資。中國還將通過向東盟國家派遣經貿促進團,在南寧、義烏設立東盟商品展示中心等舉措,加大自東盟的進口。

    即將於今年9月21日開幕的第九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及商務與投資峰會將根據當前形勢和中國-東盟合作的需要,特別是針對東盟國家的資源、産業特點,突出東盟國家品牌企業和特色商品,開展一系列經貿促進活動。

    記者:近年來,中方多次強調要加強同東盟的互聯互通,請您介紹中國-東盟互聯互通的進展情況及下一階段主要舉措?

    傅瑩:實現東盟內部以及中國-東盟的互聯互通,將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提升地區競爭力、加快東亞一體化進程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雙方領導人多次強調要把互聯互通作為合作的優先領域和重點方向。雙方交通部門制定了《中國-東盟交通合作戰略規劃》。雙方互聯互通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昆曼公路基本開通,泛亞鐵路建設積極推進,往來航班越來越多,海上互聯互通建設正在啟動。

    中方高度重視昆曼公路建設,在高質量完成中國境內路段的同時,為老撾境內路段和清孔-會曬大橋建設提供了援助。去年,雙方共同組織了外長集體考察昆曼公路,並在昆明舉行了以互聯互通為主題的外長會。除昆曼公路外,中國還積極支持《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參與東盟國家其他互聯互通項目建設,涉及公路、鐵路、水運、電力、通訊等廣泛領域。

    中國和東盟作為近鄰和戰略夥伴,雙方的互聯互通將是全方位、深層次、戰略性的。中方正在積極籌建同東盟的互聯互通合作委員會。對於下一階段推進雙方互聯互通,除了陸路,中方的考慮還包括:推動海上互聯互通,用好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加強港口和海洋運輸合作。中方將在下半年舉辦中國-東盟海上互聯互通戰略研討會。促進制度互聯互通,不斷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優化簡化通關程序,加強檢驗檢疫等“軟體”聯通。加大資金投入,積極調動中央、地方政府和私營部門的資源,加強重點項目的融資合作。

    記者:今年以來,中國和菲律賓之間發生了黃岩島事件,中國和越南之間也因有關爭議造成雙邊關繫緊張。前不久在金邊舉行的第45屆東盟外長會未能發表《聯合公報》,有輿論認為這是因為柬埔寨支持中國立場造成的。你對此有何評論?

    傅瑩:不久前,在金邊舉行的第45屆東盟外長會未能發表《聯合公報》,其原因是個別南海聲索國試圖把自身主張強加給東盟。這種做法違背了中國和東盟國家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達成的重要共識,遭到了多數東盟國家的反對。據了解,會上許多東盟國家就此做了大量溝通、協調和勸説工作,但個別國家一意孤行,最終導致《聯合公報》未能發表。這種情況也是中方不願看到的。

    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有著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中方一直主張在爭議解決之前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南海問題不是東盟和中國之間的問題,而只是中國與有關國家之間的分歧。中方一貫主張由直接當事國在尊重歷史事實基礎上,依據公認的國際法通過雙邊友好協商解決爭議。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十年前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也明確規定,有關爭議應“由直接有關的主權國家通過友好磋商和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中方希望所有東盟國家與中方一道全面、有效落實《宣言》,增進互信,推動合作,共同維護南海和平穩定,促進中國-東盟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中方也願意在條件成熟時同東盟國家啟動“南海行為準則”的商談。至於中國同菲律賓、越南之間存在的問題,中方願意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處理和管控好分歧與矛盾,不讓這些問題干擾雙邊以及中國-東盟關係大局。

    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夥伴關係21年來,雙方本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精神,實現了雙方戰略夥伴關係健康、穩定和快速發展。這不僅使中國與東盟受益,也為東亞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仍在發酵,本地區經濟持續發展面臨挑戰。中國和東盟應該把關注點放在發展與合作上。中方願與東盟各國一道努力,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中國-東盟關係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明年中國同東盟將迎來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十週年,您對雙方關係未來發展有何展望?在當前時期,雙方將重點在哪些領域開展合作?

    傅瑩:全面加強同東盟的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是中國政府堅定不移的政策,也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前景尚不明朗。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增強東亞發展內生動力,是亞洲國家面臨的共同任務。中國同東盟作為近鄰和戰略夥伴,應發揮一貫的睦鄰友好、互利共贏、團結互助的精神,加強戰略溝通,繼續推進務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東盟關係已進入成熟的、全面發展的新階段。雙方正在前所未有的廣泛領域和高水平上開展交流與合作。去年舉行的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20週年紀念峰會及其發表的《聯合聲明》為雙方關係未來發展進行了全面規劃,提出了一系列中長期的合作目標。

    中方將同東盟共同努力,不斷增進政治互信,落實好第二份《五年行動計劃》,加強在自貿區、互聯互通、海上合作、社會人文等領域務實合作,推動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不斷邁上新臺階,使中國-東盟合作更好地服務於中國和東盟國家可持續發展,造福于本地區人民,為促進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相關鏈結
· 外交部:美方所謂南海問題聲明罔顧事實混淆是非
· 外交部: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的大方向不應動搖
· 外交部:中方對安南辭去聯合特使一職表示遺憾
· 外交部就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報告”涉華內容答問
· 外交部:中國宗教狀況無需美國指手畫腳説三道四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