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承載飛控人的使命與擔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06日 20時31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姜寧、謝波)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航天飛控平臺,實現了對天宮、神舟等多目標的協同控制;軌道重構技術的突破,確保在異常情況下也能順利實現交會對接……2012年6月成功實施的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中,以精準的飛行控制保證為“太空牽手”鋪設軌道、刷新航天飛控領域“中國精度”的,是一支來自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科技創新團隊。

    他們以完美表現履行了飛控成功率100%的誓言,再次將中國航天飛行控制技術推向新的高度。

    創新夢想承載飛控人的使命與擔當

    北京飛控中心是載人航天飛行控制的神經中樞。火箭托舉神舟九號飛船升空約9分鐘後,北京中心就接手對飛船的控制。遍佈國內外的10余個測站、分佈在太平洋上的3艘測量船以及置於同步軌道天基測控的中繼星都由這裡指揮調度,所有對飛船和天宮發送的指令從這裡發出,所有數據在這裡匯集。

    世界航天史上,載人交會對接成功率是65%。13天載人飛行、10余次變軌、兩次對接,天宮與神九交會對接飛控複雜程度創下中國航天之最。

    “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天地協同控制’,最大難題是‘異常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最核心的問題是‘飛行控制精度’,最關鍵的工作是‘確保航天員絕對安全’。”北京飛控中心主任陳宏敏帶領科技創新團隊開始了艱苦的攻關。

    短短7個月裏,他們制定各類方案、預案700多項,進行了400多次內外部聯調聯試,精心編寫了500多萬字的各種總體技術實施方案,完善升級了近500余萬行源程序的飛行控制軟體系統。

    “這支隊伍既有經驗豐富的老專家,又有技術過硬的中堅力量,還有初露鋒芒的青年才俊。”北京飛控中心黨委書記劉清華説。

    針對這次任務軌道控制頻繁、精度要求高的挑戰,軌道專家李革非和同事們優化了軌道控制策略、突破了精確軌道控制技術,實現了控制精度百米量級到十米量級的飛躍;

    針對兩次對接實施過程複雜、技術狀態變化大、天地協同要求高的特點,副總工程師李劍帶領團隊提出“飛控系統自動規劃與輔助決策”理念,開發了飛控協同工作程序自動生成模式,實現了飛控計劃運行的全自動;

    針對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多型號、多目標和各層次人員的需求,總工程師童斌帶領團隊打造了成為一種以測控應用軟體為核心的全新類型任務平臺,為飛行器鋪設了一條安全、暢通、高效的信息高速公路……

    創新,為夢想插上翅膀。

    “時代在變,攻關人員面孔在變,但有一種精神從未改變——胸懷使命、敢於擔當,這是不斷推動我們前進的力量源泉。”經歷了歷次載人航天飛控任務的中心總工程師童斌説。

    創新激情高揚飛控人的勇氣與智慧

    6月24日,神舟九號航天員駕駛飛船成功與天宮一號實現首次手控交會對接。這完美過程的背後,源於北京飛控中心的技術創新。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中心成立了航天員專業支持小組,啟用“天、地、人”合一的新工作模式。依據航天器艙內儀錶控制面板顯示頁面,科研人員巧妙設計了航天員同步監顯軟體,實現了“航天員能看到什麼,我們也看到什麼”的設想,就好像地面有一雙“眼睛”,為手控對接成功提供“雙保險”。

    “很多技術上的創新和改進都是被逼出來的。”軌道室副主任洪春輝説。載人交會對接任務軌道控制精度要求高,需要留給測軌計算更長的時間;神舟九號多次變軌間隔時間短,數據注入頻度高。多因素作用下,留給上行數據驗證的時間只有50分鐘,而舊系統的注入數據驗證時間需要120分鐘,怎麼辦?

    從120分鐘縮減到50分鐘——注入數據快速會簽驗證系統全新亮相,極大地提高了任務規劃的時效性和安全性。

    追求完美、超越自我,飛行控制的每一個環節都飛揚著科研團隊的創新激情。

    軟體室主任孫軍帶領研發的新型軟體系統,能夠及時監測到像暗礁一樣潛伏的隱患,大大提高了故障監控的效率;軌道室軌道組組長張宇帶領同事們突破基於星間測量數據的多目標定軌技術,確保了在地面無法跟蹤的盲區內也能緊緊“咬”住飛行器,保證航天員絕對安全;遙測工程師姜萍開發出“飛船重要事件自動監視判斷系統”,把關鍵飛控事件中重要飛控參數挑選出來自動監視判斷,減少了人為因素帶來的不準確性、滯後性;三維顯示團隊對可視化系統進行了升級改造,確保以精美流暢的畫面實時展現複雜的飛控過程……

    載人交會對接飛控事件密集、風險巨大,即使某個問題只有1%的發生可能,地面也要做好百分之百的準備。

    就在手控交會對接前幾個小時,遙測崗位故障自動診斷系統發出報警聲。遙測總體工程師汪廣宏立刻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飛船某器件轉速出現異常下降,很可能影響即將進行的手控交會對接。

    每個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總體室主任陳險峰迅速組織故障小組,按照預案對陀螺進行了重新關機、開機,不到半個小時,故障順利解除……

    雖然手控對接只有短短8分鐘,科研人員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了30多個監視頁面、20多種預案。這些預案就像一張隨時待命的大網,時刻準備著化解每一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危險,為飛船和航天員構築平安通道。

    膽略與智慧,通往一條高精度飛控之路。神九入軌時,他們只用3分鐘時間就確定了神舟九號入軌參數,比計劃時間縮短了7分鐘;他們還運用多種定軌方法計算軌道120余次,軌道控制精度達到了萬分之三。

    創新足跡鐫刻飛控人的頑強與堅韌

    從備戰神九到任務成功,整整7個月。

    7個月裏,總體室副主任鄒雪梅和同事們數不清開了多少次方案討論會,數不清在辦公室裏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7個月裏,她拿出了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10余個版本,達百萬字的飛控方案。

    “創新就好比一場馬拉松比賽,內心如果沒有足夠的堅韌,很難堅持下來。”鄒雪梅説。而在這條創新的路上,中心副主任麻永平已跋涉了近30年。

    “1996年中心剛成立時,距離首次無人飛船發射只有不到三年,一切都要從零起步。”麻永平回憶説,16年來,從無人飛船飛行到空間交會對接,北京飛控中心科技創新團隊突破一系列關鍵飛控技術的動力來自激情和靈感,更來自執著的堅守。

    任務期間正在當班的調度周開民接到電話,妻子出門取快遞時,不慎把兩歲的孩子鎖在屋裏,讓他趕快回家送鑰匙。當他忙完工作回到家時,門已經被熱心的鄰居打開了。他望了一眼孩子熟睡卻還帶著淚痕的小臉,又返回飛控大廳。

    對被網民們稱為“天宮神八哥”楊彥波來説,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資歷最淺的他幾乎出現在了每一次的聯調記錄中。孩子六個月了,他至今沒找到當爹的感覺,因為跟孩子呆在一起的時間實在太少。

    遙控發令崗位負責人費江濤也是位“85後”。從領受任務的那一天起,他就在辦公室支起了行軍床。儘管每個崗位都有兩個人可以輪換工作,但擔任主崗的費江濤吃一頓飯的時間通常也就是10分鐘左右。任務期間剛好趕上端午節,費江濤不能與家人團聚,卻早已習以為常:“能和航天員一起過節,多難得啊!”

    孩子生病臥床近三個月,指控室時統專家梁玉秋沒有請過一天假。她的父母已經88歲,這些年由於任務密集,她從來沒有休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去照顧老人。她説,想到父母,心很痛……

    任務結束後的那個晚上,面對紛至沓來的賀電與親朋好友的祝福,北京飛控中心科技創新團隊仍然像往常一樣加班。航天城“品”字形飛控大樓燈火通明,嫦娥三號任務準備工作已經啟動。

 
 
 相關鏈結
· 黨中央關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科學發展紀實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與中船重工701所開展戰略合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