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各莊是一個平原村,2000名異鄉人在這裡討生活,本村居民僅1500人。村北地勢低窪,有片工業小區,分佈著幾十個傢具廠,由外地人操持。
7月21日的特大暴雨,使村北陷入汪洋。30家企業被淹,500人受災,損失近6000萬元。
走進果各莊村工業小區,廠房的水跡依然清晰,但村子正逐漸恢復平靜,放暑假來京的“小候鳥”們正和爸爸媽媽一起忙著收拾被水泡過的家。
傢具廠老闆汪新姿,一夜之間損失70多萬元
“都是白天硬頂著,晚上在家偷偷掉眼淚,著急啊!”
半個月前的那場雨,幾乎毀掉了江西上饒人汪新姿打拼10年的事業。
“這是我全部的家當,都沒了。”汪新姿指著一片狼藉的廠房,眼淚滑過她焦黃的臉龐。
在水中浸泡了7天后,原可以裝車外運的傢具已完全廢棄,漸漸腐朽的木料在太陽暴曬下泛出刺眼的白光。走進400多平方米的廠房,還能聞到濃重的潮濕味。地面已經爬上青苔,踩上去略感濕滑。
這就是汪新姿的“産業”,一家名為麒麟的小傢具廠,主要生産歐式傢具和專供櫥櫃的門板。她怎麼也沒想到,一場雨災,讓她損失掉了70多萬元。
“簡直像地震一樣,短短幾分鐘,水就從膝蓋漲到了脖子。”回想起7月21日的雨災,汪新姿心有餘悸。
村北工業小區東高西低,麒麟傢具廠恰好位於最西端,狂瀉而下的暴雨讓四面積水急劇匯聚成洪流,瞬間涌進廠區……
雨停之後,排澇是個大事,村裏僅有的一台水泵開足馬力仍無濟於事。“汪新姿們”心急如焚,找到了青龍湖鎮政府。
汪新姿説,“鎮裏面馬上調來了10台大功率水泵,又組織人挖了排水溝。”
3天之後,水終於慢慢退去。汪新姿説,政府這次真是救了急。
民政救濟也隨之展開。7月23日晚,汪新姿一家和工人們住進了政府搭建的安置帳篷,並接受了政府發放的飲用水、水果和每人1斤大米。村裏面也開始提供一日三餐。8月1日晚上,汪新姿和家人、工人一起搬回了工廠。
“沒剩下什麼,能用的東西不多,晚上就睡地上。”可最讓汪新姿發愁的還不是這些,她想儘快恢復生産,但已無錢可用。
汪新姿在北京城內3個商場裏開設了傢具專櫃,一個月租金就得5萬元;廠裏所有被水浸泡的機器都得重修,生産廠家説不能保修,費用得汪新姿自己承擔;原材料長時間泡水,能不能用還屬未知,一旦重新購買,又是一筆大開銷。
“都是白天硬頂著,晚上在家偷偷掉眼淚,著急啊!”汪新姿再次哽咽。
汪新姿説,她現在最希望政府能出面給她的麒麟廠爭取一筆低息的貸款,這樣她可以先保證工人的工資和城裏店面的租金,還能購買一批原材料,如果機器能及時修好,重新開工就有希望。
“哪怕只有10萬元呢,也能救急啊,以後再慢慢還。”汪新姿説。
櫥櫃廠員工童燕君,剛把兩個月大的孩子帶到身邊
“希望趕緊走上正軌,比起家鄉來,還是想讓女兒在北京長大。”
李靜琬是這裡最小的孩子,才兩個多月大。帳篷裏太悶熱,媽媽有時就會把她放在露天晾曬的床上休息。她乖得讓人心疼,只有餓了的時候才會小聲哭幾下,大多時間都在安安靜靜地睡覺。
她的媽媽童燕君今年22歲,是果各莊村北工業小區秀天櫥櫃廠的員工,主要負責接電話等行政工作。這個10多個人的小廠子由她姐姐李芬、姐夫陳龍華兩人開辦,員工多是老鄉,每月能做一兩百套櫥櫃,月銷售額10余萬元。
“以前效益還挺好的,但因這場災,工資肯定暫時發不出了。”見到年輕瘦小的童燕君時,她正端著一大盆剛洗好的衣服往家走,這些衣服都是從淤泥裏刨出來的,“家裏很多東西都泡壞了、泡臭了,還得收拾個好幾天。”
“2010年,我和丈夫一起來京務工,工作了一年多。去年回老家江西上饒結婚,今年5月15日生下了女兒李靜琬。”
那場特大暴雨發生時,小靜琬才67天大。
7月21日,大水把小靜琬所有的尿片、奶粉、衣物都衝跑了,連襪子都沒穿的她打著小赤腳在地勢高的老鄉家過了一夜,之後就有些感冒咳嗽。
童燕君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女兒,“這麼小就遇到這麼大災,她的生活用品現在還不太夠,就這麼一身衣服。”
果各莊村的各項救災物資陸續到位,有了帳篷、方便麵、礦泉水,還有好心人送來的盒飯和米麵油等,受災村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證。但是看著廠子泡在水裏,童燕君一直很著急:“希望趕緊走上正軌,比起家鄉來,還是想讓女兒在北京長大。”
8月3日,小靜琬和親人們回到了原來所住的廠房。廠房裏空空蕩蕩,一些從水裏“搶”出來的木料和半成品橫七豎八地曬著太陽。“不知道還能不能用,試試看吧!要是不能用,噴上漆會有裂痕。”童燕君的姐姐李芬邊拾掇邊苦笑著説。
“除了保障基本生活,我們特別希望政府能儘快幫助我們恢復生産。”李芬後悔沒有給機器上保險,以廠子目前的財力,恢復生産很困難,員工也暫時發不出工資。
“不管有多難,我們也要扛過去!”她説。
村支書石文迎,果各莊最忙的村幹部
“遭災了,就不能分本地外地,救援可不能做兩鍋飯。”
這些天,石文迎忙壞了。
災民生活保障、街道垃圾清理、危房清查、疫情防治等等,事無巨細,身為村支書的石文迎對哪一項都馬虎不得。
果各莊村是個外來人口較多的村子,主要來自江蘇、江西、浙江、山東等地。“到目前來看,97%的房屋都沒有問題,大家陸續搬回了原來的家。”石文迎説。
“遭災了,就不能分本地外地,救援可不能做兩鍋飯,一切都按照一視同仁的原則。”他肯定地説,“經過統計,我們發現本地村民的損失不大,沒有影響基本生活,緊急救災物資主要發放給外來人口。”
石文迎所説的緊急救災物資,包括礦泉水、方便麵、米麵油、燃氣灶等,多數投向了工業小區。記者從房山區民政局了解到,在本次救災物資發放中,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沒有區別,都是根據統計數據上報後統一配發。
採訪時,記者還見到了國家電網首都電力共産黨員服務隊朝陽分隊的隊員們,他們帶來了500斤雞蛋和近百箱餅乾零食。“來自社會上的捐助也不少,政府、社會、個人都發動起來了。”石文迎説。
有了基本生活保障,災民和企業開始積極自救。廠區已經有四五家受災程度較輕的企業恢復生産,近期一週內大部分企業將恢復生産。因損失較大,各家企業多少都存在資金困難、人員緊張等問題。
石文迎説,“現在已經有企業開始申請小額貸款,我們正幫他們聯絡銀行和相關貸款單位。下一步,我們還會考慮在租金、人員等方面提供支持,希望他們能夠儘快恢復原來的經營狀況。”
“通過這場特大暴雨,檢驗出來了村子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下一步我們將請專業部門對村北排水問題作一個長久規劃,計劃雨季過後進行工程施工,希望建設一個更好的果各莊村,以後不管遇到什麼災,都能夠給全村人安全、踏實感。”
【調查背景】
沒人忘記,在那個雨夜的京港澳高速上,百餘名農民工伸向受困人員的有力大手;
沒人忘記,靠著使不完的力氣,一連救出五名鄰居的安徽小夥的鄰里情誼;
沒人忘記,頂著烈日、冒著大雨,在半月內建造出數千套安置房的農民工兄弟。
可是北京的同一場大雨,有多少異鄉人受災?他們災後生活怎樣?媒體少有關注。
北京市房山區是重災區,這裡有一座村莊,本地人口大約1500人,流動人口達到2000人。由於居住地理環境因素,異鄉人災情重於本鄉人。
這座村莊,叫青龍湖鎮果各莊村。災後半月,本報記者走進了果各莊村。
【記者點評】災後救助 拒絕戶籍壁壘
面對災後救助,人們有點擔憂:外地人和本地人,會不會在災後救助中厚此薄彼。
這個擔憂很快變成笑逐顏開。
救災過程中,北京市作出明確回應:發放物資一視同仁,確保每戶災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所有被大雨侵襲的群體,災後共同的身份,就是災民。無論外地人還是本地人,只要他們同樣做出了貢獻,繳納著同樣的稅負,承擔著同樣的義務,在災難中遭受著一樣的傷害,就沒有理由在災後被剝奪平等接受救助的權利。
災後救助關乎社會公平,需要一視同仁。 (記者 魏薇 商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