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記者 孫鐵翔、趙超)為誰執政、靠誰執政、如何執政——這是中國共産黨60多年執政實踐中始終面臨、不斷探索並努力回答的重大戰略課題,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試金石。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關係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關係到黨的歷史使命能否實現。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面對改革發展穩定的艱巨任務,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斷提高治國理政水平,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程上闊步前進。
執政理念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著力實踐對執政黨治國理政理念的規律性、科學性探索
十年前,由於上遊造紙企業污染,渭河裏的魚蝦幾乎絕跡。現如今,家住渭河河畔的陜西省潼關縣四知村漁民郭新安又重新拾起了漁網開始捕魚。
“如今的河水清澈得很,魚蝦又回來啦!”説起渭河的變化,年近50歲的老郭高興得像個孩子。
“又好又快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共産黨人在新時期對發展理念的新認識。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圍繞“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新課題,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並深化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等一系列執政理念,使黨在領導廣大人民實現科學發展的過程中有了新的指針。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飛躍。與此同時,世情、國情、黨情不斷深刻變化,既面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重大災害等種種內部難題,也面臨國際競爭、金融危機等外部巨大壓力,國際國內形勢交織,執政環境更加複雜。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四大危險”,長期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外部環境“四大考驗”也更加突出地擺在全黨面前……
中華民族如何走向民主富強、如何實現偉大復興?這是擺在中國共産黨人面前的歷史性命題,更是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考驗。
中國共産黨人從來就有與時俱進的品格,也從不缺乏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智慧。十年間,中國共産黨人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不斷擴展理論視野。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不斷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
2003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提出要堅持全面的發展觀;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目標;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
2009年9月,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
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大課題;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豐富多樣的執政理論創新成果,涵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對我們在新時期、新實踐中遇到的一系列新問題給出了有力的回答。”國家行政學院馬慶鈺教授説。
回首十年,每一次執政理念的創新,都來自實踐又指導實踐。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事業得到繁榮發展,同時我們也成功應對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國際金融危機等重大考驗。
回首十年,每一次執政理念的昇華,都與群眾心心相印,貫穿于“以人為本”的執政實踐中。每一項理論創新成果,都是向群眾問計、向群眾請教的結果;每一份民生答卷,都與人民的利益息息相關。
執政實踐不斷深化——一切以民生為重,豐富完善黨的執政理念和水平,將馬克思主義執政理念與中國改革和建設實踐緊密結合、生根開花
“我是農民的兒子,祖上幾代耕織輩輩納稅。今朝告別了田賦,我要代表農民鑄鼎刻銘,告知後人,萬代歌頌,永世不忘。”
——這是一段鼎上的文字,雖然淺顯樸實,卻讓每位讀到的人感到一名普通農民用中華民族最古老、最莊重的方式感念黨的好政策的心情。
2006年1月1日,全國範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在中國存在了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制度畫上了句號。
2006年9月29日,這座“告別田賦鼎”誕生在河北省靈壽縣一位叫王三妮的普通農民家裏。
這是民心所向,是中國共産黨執政實踐的歷史見證。
十年的砥礪前行,中國共産黨在執政實踐中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只為讓國家富強、讓民族振興、讓人民幸福。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不斷在執政的制度建設和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給出新答案,執政實踐不斷得到深化。
這是一張十年來黨執政實踐的成績單——
經濟建設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從“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十年間,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7702元增至21810元,農村人均純收入從2475元增至6977元;國內生産總值從10萬億元增長到近50萬億元;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躍居第二……
政治建設上,把政治體制改革擺在改革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積極而有序地推進,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十年間,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深化,人民群眾政治參與意識普遍增強……
文化建設上,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十年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日臻完善,文化體制改革步伐加快;文化藝術市場空前繁榮,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社會建設上,明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著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十年間,我國人均期望壽命由71.4歲提高到74.83歲;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數達95.4萬個、床位總數達515.9萬張;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以上;全國開工建設保障房1000多萬套……
生態文明建設上,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十年間,我國重點流域國控斷面中,Ⅰ類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為44.2%;重點流域化學需氧量排放下降15.3%;全國完成造林面積8.63億畝……
黨的建設上,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積極發展黨內民主,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夯實黨執政的組織基礎。
“正是黨在長期執政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才探索形成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治國理政的基本經驗和方法。”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説。
執政水平不斷提升——一切從發展著眼,科學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切實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本領
黑龍江省漠河縣西林吉鎮村民王忠蓮一輩子沒離開過家。在這位73歲老人的眼中,這幾年鎮上變化最大的就是衛生院——經過逐年標準化建設,生化儀、彩超等設備陸續進駐這個基層衛生機構。
“與過去相比,不僅看病條件好了,藥價也降了。”王忠蓮深有感觸地説。
經過3年醫改,往日門庭冷落的基層衛生機構就醫人群已絡繹不絕。正是黨的執政水平不斷提高,為醫改這道世界性難題開出了一張行之有效的“中國處方”。
面對一次次重大考驗,黨和政府一手抓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手抓提高執政能力建設,科學執政、依法執政、民主執政已經成為執政理念的主旋律。
十年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中國共産黨從科學發展的主題到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線,從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到大力推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從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到準確把握世界經濟格局調整帶來的發展機遇,不斷書寫出執政答卷,為國家持續穩定較快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走自主創新之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創新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和“發動機”;在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基礎上,先後提出並實施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
“科學發展觀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達到的新高度,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中央黨校教授龐元正説。
十年來,面對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和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中國共産黨始終尊重人民意願,順應時代潮流,以人民福祉、民族利益為最高施政目標,堅持統籌兼顧、維護公平正義,改進社會管理,以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規範權力運行,不斷鞏固和強化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制度基礎,為實現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斷奮鬥。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推進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堅定不移地實施房地産市場調控,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十年來,面對“四大危險”“四大考驗”,中國共産黨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以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紀律懲戒、思想教育維護黨的純潔、確保黨的先進。同時,把反腐倡廉上升到生死攸關的高度,堅決捍衛立黨為公的莊嚴承諾,使黨的肌體保持健康、充滿活力,永葆執政為民的本色。實行黨代表任期制;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直選範圍;推行和完善地方黨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幹部票決制;堅決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加快反腐倡廉法規制度建設步伐……
這是砥礪奮進、書寫輝煌的十年。
“十年來,中國共産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不斷實踐破解傳統的興衰週期律,未來必將繼續帶領全國人民開啟科學發展的新時代,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奮勇前行。”李君如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