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記者 史春東)在1984年第7屆紐約殘奧會上,二十多名選手組成的中國代表團第一次亮相,不論是參賽人數、項目、還是比賽成績,均不曾引起太多關注。時隔28年,面對第14屆倫敦殘奧會,中國軍團將以金牌榜衛冕、領跑第一集團軍的身份出現在倫敦殘奧會的賽場上。
回首這28年,中國代表團創造了參賽項目從無到有,獎牌數由少到多的奇跡。2012年倫敦殘奧會即將拉開帷幕之時,讓我們重溫那一段段振奮人心的時光。
零起步:中國堅強前行
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起步晚,進入世界奧林匹克大家庭更晚。當第一屆殘奧會在羅馬舉辦後24年,中國人的身影才出現在紐約第七屆殘奧會的賽場上。
首次代表中國隊參加殘奧會的盲人平亞麗,如今已年過半百,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感慨地説:“那年我才二十齣頭,我們去美國前,殘聯的領導人拉著我的手説,平姑娘好好地比賽,你們是去開路的,要是奪了獎牌,今後殘疾人體育工作開展就更好辦了。當年,我們是啃著饅頭,喝著開水去備戰比賽的!”
那屆殘奧會共有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的1800名運動員參加,爭奪900枚獎牌。而中國代表團的人數僅為24人,只參加了田徑、游泳和乒乓球3個大項。
最終,中國代表團以2金13銀9銅的成績位列獎牌榜第23位。兩位盲人姑娘平亞麗和趙繼紅在女子B2、B3(視力障礙)跳遠比賽中獲得了金牌,她們比“中國奧運金牌第一人”許海峰還早一個月。位居獎牌榜第一名的美國隊以101金91銀84銅的成績遙遙領先。在殘奧會征途上,中國人從零做起,對外交流基本上是空白,參加項目少、參賽選手的經驗更少。平亞麗回憶説,國際比賽規則不清楚,臨上場了才通過翻譯知道了怎麼去做,真是兩眼一抹黑。
1988首爾(漢城)第八屆殘奧會上,有來自61個國家和地區的3053名運動員參賽,設有16個大項、729個小項。美國和東道主韓國派出了四五百人的參賽隊伍,兩百人以上的代表團也有五六個。中國代表團有43名運動員參加田徑、游泳、乒乓球和射擊4個項目的角逐,射擊項目僅有1名運動員參賽。
當年的中國軍團選手人數少、缺乏訓練、國際比賽經驗不足,要與世界強手較量,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代表團來説可謂是難上加難。然而,中國殘疾人運動員卻顯示了特有的堅強與力量。在那屆殘奧會上中國隊奪得了17金、17銀、10銅,並有11人次破世界紀錄,從此翻開了殘奧會征程的新篇章。
大突破:中國“小荷才露尖尖角”
1992年巴塞羅那殘奧會,中國隊獲得11枚金牌,位居第12;四年後的1996年亞特蘭大殘奧會,中國隊獲得16枚金牌,位居第9;在之後的2000年悉尼殘奧會,中國隊以34枚金牌上升至第6位。
而歷史的突破發生在2004年雅典殘奧會上,中國代表團共獲得了141枚獎牌,其中有63枚金牌,位列第一。這是中國隊第一次在一屆殘奧會上獎牌總數超過100枚。
中國獲得了北京殘奧會的舉辦資格後,對推動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北京殘奧會前建成的中國殘奧中心,由近二十個館場組成,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殘疾人體育運動訓練中心,這為中國軍團衝頂創造了良好的硬體條件。
2008年的北京殘奧會,中國代表團派出332名運動員參賽,人數規模是第一次參加殘奧會的13倍多。這場在家門口的比賽,中國代表團以211枚獎牌、89枚金牌的成績,捍衛了獎牌榜第一的榮譽。
中國殘奧會代表團從無到有、從第23位到第1位的跨越,正是我國不斷提升對殘疾人體育事業的重視和投入的過程,更是中國殘疾人運動員對“自強不息、奮勇爭先”的殘疾人體育精神的最好詮釋。四年一度的全國殘疾人運動會,新人輩出出,一批年輕選手成為了中國隊參加殘奧會的骨幹力量。
1988年出生的王曉福在雅典奧運會上獲得3枚金牌、1枚銀牌、1枚銅牌。這名獨臂“泳王”還擔任了北京殘奧會開幕式中國代表團旗手。2008年北京殘奧會上,不滿20歲的舉重運動員石珊珊首次參加殘奧會就名列第五;而只有十七八歲的五人制足球隊的小夥子們則為中國隊獻上了一枚銀牌。
1992年出生的許慶參加2004年雅典殘奧會時僅有12歲,是中國代表團中年齡最小的一位。4年後的北京殘奧會,這名游泳小將一舉奪得4枚獎牌,其中3枚都是金牌。當記者在出征倫敦隊伍中再次見到他時,他卻感慨地説:“我已是第三次參加殘奧會了。現在隊伍裏比我更年輕、成績更突出的選手越來越多。”
此次倫敦殘奧會,中國軍團的平均年齡比北京殘奧會小了將近1歲,接近一半的選手都是首次參加殘奧會。
28年前,中國代表團站在殘奧會的山門口,只能翹首遙望高聳入雲的頂峰。有誰曾預料到,這群堅忍不拔的攀登者終有一天站在山巔傲視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