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央支持香港鞏固與提升“三大中心”地位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9月02日 11時22分   來源:新華社

危難時刻顯身手 復興路上共進步
——中央支持香港鞏固與提升“三大中心”地位紀實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 (記者 劉暢 林建楊 高路)

    香港回歸之前,西方媒體以“香港已死”預判香港前途黯淡。而今,西方輿論將香港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三大國際金融、貿易、航運重鎮。

    香港回歸祖國15年來,中央始終高度重視鞏固與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危機來襲時,及時向香港伸出援手,為香港同胞加油打氣;在制定國家發展整體規劃時,注重凸顯香港的戰略地位,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三大中心”地位屹立不搖,讓香港這顆中國南海明珠不僅風采依然,而且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從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到全方位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支持香港,中央十五年風雨無阻,成為香港得以保持繁榮穩定的源泉。”——香港《大公報》

    站在位於香港中環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70層觀景臺上憑窗遠眺,88層的國際金融中心二期與108層的環球貿易廣場這兩棟摩天大樓遙遙相望,當中是“小河彎彎向南流”的維多利亞港,一艘艘大型貨輪穿梭往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標誌性景觀盡收眼底。

    中銀大廈于1989年落成,是當時香港第一高樓,但時至今日,已被3座新的摩天大樓超越。相較于樓高“變矮”,中銀香港實力卻變高了——在最近由彭博社評出的“2012年全球最穩健銀行”排名中,中銀香港由全球第十躍居全球第二,而標準普爾今年將其長期信貸評級由A-提升至A+。

    中銀“一高一矮”的變化,是香港回歸以來全球競爭力不斷提升的縮影,也是中央政府一系列惠港、挺港措施卓有成效的最佳注解。

    在維多利亞港兩岸寫字樓裏上班的不少香港人,至今還忘不了香港回歸之際那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

    “1998年10月份,亞洲金融風暴突襲香港。我記得有一天,銀行的拆借利息突然猛漲到70%以上,最後甚至到100%,什麼生意都沒法做了,這是我一生從未見過的局面。”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回憶説。他説,當時很多人感覺香港走在一條黑暗的隧道裏,看不到一絲希望的曙光。

    在國際金融炒家瘋狂狙擊下,香港股市和港元傷痕纍纍,金融體系風雨飄搖。生死攸關之時,中央政府發出了“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的莊嚴承諾,給予強有力的支持。有偉大祖國作為堅強後盾,特區政府與國際金融炒家進行了一番驚心動魄的較量,最終炒家鎩羽而歸,香港金融市場化險為夷。

    2003年SARS疫情爆發,香港經濟再次陷入低谷。中央當機立斷,推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自2004年1月1日起實施的這一“安排”,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貿易投資便利化三大範疇,為香港經濟復蘇注入了“強心劑”。此後,一年一個CEPA補充協議的簽署、“36條惠港措施”的發佈、“‘十二五’規劃港澳專章”的出爐,不斷拓展兩地間經貿關係的深度與廣度,為香港擺脫困境,鞏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下錨定樁”。

    時至今日,CEPA及其9個補充協議已經形成了內地與香港較為系統的開放體系。按照世貿組織的標準,目前內地與香港在貨物貿易領域已全面實現了自由化;內地對香港服務貿易領域開放的部門達149個,佔世界貿易組織分類的160個服務貿易部門總量的93.1%。

    金融方面,由於內地企業赴香港上市越來越多,推動了港交所市值屢創新高,目前港交所股票總市值達到17.5萬億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4.5倍。香港的人民幣離岸業務穩步發展,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集散地、人民幣貿易結算中心和離岸人民幣債券中心。

    航運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制訂《全國沿海港口佈局規劃》、《珠江三角洲地區港口建設規劃》等過程中,支持香港國際航運中心與內地港口協調發展,形成了以香港為中心、內地港口為補充、兩地港口共同發展的格局。

    “三大中心”地位的鞏固,使香港回歸15年來保持繁榮穩定,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間,香港地區生産總值平均增速達5%,是同期其他發達經濟體平均值的近2倍;香港已連續18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標準普爾對香港的債務評級連續飆升至最高級別3A級;2011年,香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金額連續第三年成為全球之首;香港近年來船舶註冊噸位持續上升,目前位居全球第四位……

    “香港回歸祖國15年來,在香港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中央都給予香港及時的支持,協助香港順利渡過一個個難關,迎來更大的發展良機。”近期出版的香港《文匯報》如是説。

    香港《大公報》的評論則指出:“從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到全方位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支持香港,中央十五年風雨無阻,成為香港得以保持繁榮穩定的源泉。”

    “有人把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的措施形容為‘送大禮’,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同胞對中央政府‘挺港’措施的讚譽之情。但客觀地講,這些政策措施既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中央政府駐香港特區聯絡辦主任彭清華

    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港人黃毅帶著資金和在香港成熟的汽車經銷模式來到大連,與內地的朋友合開了一家集汽車銷售、零部件供應和售後服務為一體的3S汽車經銷店。

    “當時內地的個人汽車市場剛剛起步,人們對這種銷售模式感到很稀奇。”黃毅説,而更讓他感到“彆扭”的是,當時的汽車零售業不允許港資進入,黃毅必須借助內地有資質的公司進行銷售。

    CEPA簽署後,開放了包括汽車銷售在內的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黃毅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在內地開展汽車零售業務。2011年,內地的新車銷售量超過1800萬輛,其中超過七成來自個人採購。伴隨著內地汽車銷售市場的迅猛發展,黃毅的生意也越做越大,現在在內地已經擁有140家4S店,他領導的中升集團2010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內地服務業的成長需要向香港學習經驗,CEPA使香港的服務業進入內地,剛好為內地服務業起到了引領和推動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説,CEPA的簽訂對香港和內地都是積極的。”北京大學副校長、經濟學家海聞説。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説:“到2015年,內地服務業佔經濟總量由現在的43%增至47%,相當於香港一年的本地生産總值,這種市場規模為香港服務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香港可以為內地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注入新動力,也可以成為內地打進世界服務貿易市場的跳板。”

    “近年來內地與香港的合作呈現一些新特點,洽談服務業合作的多了,考察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多了,開展人才引進與培訓的多了,聯合進行海外推介的多了,利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的多了。這説明,在內地的發展中,香港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更多了,扮演的角色更加豐富多彩了。”中央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彭清華告訴新華社記者。

    近年來,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最重要領域中,中央政府都出臺政策將香港納入其中,例如鼓勵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推動內地與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在香港試點跨境人民幣業務等。香港也利用自身優勢,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不凡的成績。

    “回歸以來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籌集資金逾2000億美元;加上一些國際知名企業來港掛牌,推動了香港資本市場迅猛發展,近幾年香港IPO金額均居於全球首位,其中主要是內地企業的貢獻。”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王春新説。

    他同時指出,近年來內地企業不斷利用香港走出去,使內地對香港投資佔全部對外直接投資的六成,説明未來香港這個平臺可以扮演更重要角色。

    在談到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作用時,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認為,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優勢,既與內地有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絡以及相近的文化,也有其相對獨立的法律體制、成熟的金融業與伴生的服務業,人民幣國際化必然從香港開始。

    彭清華説:“有人把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的措施形容為‘送大禮’,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同胞對中央政府‘挺港’措施的讚譽之情。但客觀地講,這些政策措施既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

    “如今,香港的發展條件比1982年和1997年好得多,國家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也為香港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環境。我相信,只要對香港有信念,把全體港人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香港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

    在2011年3月公佈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港澳首次以“專章”出現。規劃進一步明確了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增強金融中心的全球影響力”,“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資産管理中心”,等等。

    “對於‘十二五’規劃的理解,重點在於‘鞏固’與‘提升’這幾個字。”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對新華社説,“鞏固”是指中央將繼續全力以赴支持香港作為全球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不變,而“提升”是要讓這“三大中心”實現增值。

    梁振英以航運中心為例,解釋了“增值”二字的“含金量”:“倫敦沒有港口,卻是國際航運中心,專門從事船舶買賣、租賃、登記、融資、保險、訴訟等管理服務,未來香港也應大力發展海事服務。中國已發展成為全球航運和船舶大國,需要類似倫敦那樣的國際航運中心,如果香港能與倫敦看齊,既可以服務國家,又能促進香港經濟發展。”

    香港的經濟學家也認為香港對於國家發展的獨特優勢與地位仍然不可替代,“香港是大棋局的前沿,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大棋局的戰略腹地和重心在廣闊的中國內地……香港只要扮演好自己的戰略角色,未來必定會商機無限,繼續風光。”

    “十二五”規劃公佈後,中央接連出臺進一步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措施:去年8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到香港出席國家“十二五”規劃與兩地經貿金融合作發展論壇,宣佈了中央支持香港進一步發展的“36條措施”;今年6月底,香港回歸祖國15週年之際,中央五部門在香港宣佈了六大方面的“挺港新政”;與此同時,CEPA補充協議九在香港簽署。

    在這些新的“挺港”措施中,香港輿論認為“最給力”的內容還是與“三大中心”密切相關,包括繼續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繼續推動內地與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支持珠三角地區港口、機場、軌道交通之間的銜接與合作,建設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等。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香港回歸祖國15週年之際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現任政府主要官員時指出,香港要充分發揮現有的優勢,特別是背靠內地的優勢,保持和鞏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並在國家的發展全局中進一步發揮作用。

    “如今,香港的發展條件比1982年和1997年好得多,國家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也為香港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環境。我相信,只要對香港有信念,把全體港人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香港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

 
 
 相關鏈結
· 關於中國香港及澳門人大代表選舉成員名單的説明
· 香港將推10項中、短期措施 解決市民住屋問題
· 發展迅速來路很長—香港金融人士談人民幣國際化
· 第二屆中國海外投資年會22日在香港會展中心開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