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題: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十年回眸】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專家評點】(中央黨史研究室桑東華)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從國際上看,當今世界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思想在大交流大交融大交鋒,誰佔據文化發展制高點、擁有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從國內看,我國重要戰略期與改革攻堅期並存,小康關鍵期與矛盾凸顯期同在,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日益廣泛,影響愈加深刻。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正是從這樣的高度,放眼國際、審視國內,深刻認識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先後作出一系列針對文化改革發展總體佈局的重大決策與部署。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産業。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2006年,新中國第一個專門部署文化建設的五年發展規劃《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公佈。2007年,黨的十七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高度,強調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要求。2009年,我國第一部文化産業專項規劃《文化産業振興規劃》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對“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作出部署。
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一場波瀾壯闊的深刻變革在文化領域全面展開。從2003年確定北京等9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性試點地區和35個試點單位開展試點,到2006年新確定全國89個地區和170個單位作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再到出版、發行、電影、文化市場管理等領域改革全面推開,文化體制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
與此同時,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得到大力推進,文化産業蓬勃發展。“十一五”時期,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本實現全覆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實現數字化,年放映達800萬場;農家書屋建成近40萬家,覆蓋全國一半的行政村。從國家級、省級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到農民在家門口享受免費電影大餐,從社區文化活動到大劇院上演芭蕾舞,從旅遊文化節到群眾週末大舞臺,文化的陽光遍灑神州大地。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所闡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所確立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為文化改革發展“該走什麼路”、“朝著什麼樣的目標邁進”指明了方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宏偉藍圖。這既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也展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