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內蒙古之變——來自大草原的科學發展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9月23日 10時54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3日電(新華社記者景如月、車玉明、任會斌)這是內蒙古加快發展、迅速崛起的十年:

    從2002年到2011年,經濟總量由1940.94億元增加到14246.1億元,增長7倍多;地方財政總收入由132.91億元增加到2264.1億元,超過了17倍;

    這是內蒙古轉型升級、著眼未來的十年:

    工業主導地位顯著增強,能源、冶金、農畜産品加工、化工等優勢特色産業穩步發展,資源生産和加工産業鏈條不斷延伸,裝備製造業和新興産業開始起步。

    這是內蒙古富民惠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十年:

    城鄉居民收入連續攀升,115萬貧困人口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保障性住房建設居全國前列,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全面實現,各族群眾普遍受惠于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

    十年間,從東部林海到西部沙漠,從茫茫草原到城市礦區,118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大地,見證了幾千年未有的歷史性變遷——

    經濟結構上,以農牧業為主導轉變為以工業為主導;

    社會結構上,以農牧業人口為主體轉變為以城鎮人口為主體。

    短短十余載,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內蒙古走出了一條不斷強化農牧業基礎,加快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的新路子。

    抓住難得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工業化、城鎮化突飛猛進,農牧業基礎進一步鞏固。十年間,內蒙古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典型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南北朝時期流傳下來的《敕勒歌》,生動描繪了內蒙古草原蒼茫遼闊的景色,至今仍然激發著人們對大草原的無限嚮往。

    今天,驅車奔馳在橫貫內蒙古的G6高速公路上,映入眼簾的,除了連綿不絕的牧草沙柳,星星點點的馬匹羊群,一望無際的玉米、向日葵,更有高聳的輸電鐵塔、連綿的企業廠房……

    然而,直到新世紀到來之前,內蒙古仍然是我國最不發達地區之一。

    “把煤和土豆堆成大青山,也賣不了幾個錢。”曾幾何時,守著豐富資源的內蒙古人只能這樣無奈地感嘆。

    進入新世紀,國家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興邊富民等戰略,內蒙古抓住難得歷史機遇,立足自身優勢,經濟迅速騰飛。

    去年,內蒙古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7158.9億元,居全國第13位。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0.3%,首次佔全區經濟總量的半數以上,實現歷史性突破。

    “繼山西、河南、江蘇之後,內蒙古是第四個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50%的省份,這標誌著內蒙古已經從農牧業主導型經濟轉變為工業主導型經濟。”內蒙古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牙薩寧説。

    十年間,內蒙古工業連續超過全國9個省區,成為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典型,這一奇跡是怎樣發生的?

    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不遠的一片開闊地上,一條1.2公里長的煤制油生産線赫然在目。2008年底試産的這條108萬噸煤直接液化制油生産線,是世界上首條工業化生産線。

    烏黑的煤粉送進去,經過24小時加工,就變成了清澈透明、純凈如水的柴油等産品。這樣魔幻般的轉變,怎不令人讚嘆!

    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工程師舒歌平是這個項目主要研發人員之一。他最得意的是這項煤制油的核心技術和催化劑都是神華自主研發,而且已在8個國家獲得專利授權。

    “我們原來預期是經過5到8年才盈利,沒想到2011年就開始盈利。我們産品的發熱量、凝點和比重都優於普通柴油,供不應求。”舒歌平説。

    按當前價格測算,創造一萬元産值,如果賣原煤,約需40噸。但如果變成電,約需10噸煤;如果變成油,只需要4噸煤左右。

    資源優勢的成功轉化,就能夠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十年間,在大量輸出煤炭、稀土、天然氣等原材料的同時,通過對原材料加工開發而形成的油、電和各種終端産品,同樣為內蒙古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2005年到2011年,在原煤産量由2億多噸增加到9.79億噸的同時,以新型煤化工、天然氣化工和氯鹼化工為主的化學工業體系,在內蒙古初步形成,對內蒙古工業經濟的貢獻率達10%。

    豐富的煤炭和風能、太陽能資源,使得內蒙古成為我國最大的電力生産地。到今年8月底,內蒙古電力裝機達到7673萬千瓦,居全國首位。去年,內蒙古外送電量1276.5億千瓦時,連續七年居西部各省區之首。

    不僅僅是煤炭、電力、天然氣、稀土等資源産品,在這塊土地上生産出來的糧食、牛奶、羊絨等農畜産品同樣讓內蒙古人倍感自豪。

    “我的玉米地今年百分之百都是新品種,一畝地能打2300斤,比老品種多出1000斤!向日葵畝産能到600斤,是老品種的一倍,還抗倒伏,不易生病蟲害。”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雙河鎮進步村49歲的村民張明説。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實現糧食自給仍是自治區主要奮鬥目標之一。據記載,1969年到1990年,全區共從區外調糧402億斤,是全國調入糧食最多的地區之一。

    新世紀以來,內蒙古糧食生産實現了“八連豐”,糧食總産由2000年的248.38億斤增加到2011年的477.5億斤,增長了1.9倍,成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産區之一,已穩定具備每年外調糧食150億斤的能力。

    從二十多年累計調入糧食400多億斤,到每年凈輸出150億斤,這是怎樣的歷史跨越!

    畜牧業在推進禁牧、休牧的情況下有了長足發展。去年,內蒙古牧業年度牲畜存欄10762萬頭(只),連續七年保持在1億頭(只)以上;牛奶、羊肉、山羊絨等畜産品産量穩居全國首位。

    十年間,依託煤炭資源優勢而形成的能源工業、化工産業、冶金産業,依託農、畜産品資源優勢而形成的農畜産品加工業,形成了四大支柱,共同托起內蒙古工業化的天空。

    工業化的迅猛推進,加速了內蒙古城鎮化步伐。

    數據顯示,內蒙古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42.7%提升到去年的56.6%,年均提高約1.3個百分點,相當於每年新增一座近30萬人的中等城市。

    “這標誌著內蒙古已經實現從農牧業人口為主向城市人口為主的歷史性轉變。”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説。

    壯士斷臂,走出“寧願嗆死、不願餓死”的尷尬;未雨綢繆,依靠而不依賴資源培育新的支柱産業。十年間,內蒙古把資源開發的繁榮期,變成了經濟轉型的加速期

    綠草如茵,樹木蔥蘢,陽光明媚。據統計,去年內蒙古烏海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95天,比2005年多208天。

    今天的烏海,與當年形成了鮮明對比。

    上世紀末,焦煤、石灰石等資源豐富的烏海及周邊地區發展心切,一些人喊出“寧願嗆死,不願餓死”的口號,建起1000多座小煤礦、300多家小焦化廠、上百家電石廠和鐵合金廠,造成了嚴重污染。

    由於常年為煙霧籠罩,烏海及周邊地區獲得了個不光彩的外號——“黑三角”,被外地人調侃為在衛星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

    不轉型,就沒有出路。新世紀以來,烏海以壯士斷臂的決心,累計淘汰了1560多家煤礦、焦化、電石、鐵合金等小企業。

    “淘汰落後産能,涉及利益調整,傷筋動骨,影響到就業、GDP和地方財政收入。但是,如果不淘汰落後,就不能為先進産能騰出空間,就沒有創新的壓力。”烏海市市長侯鳳岐説。

    淘汰小、散、亂,企業進園區,延伸産業鏈。發展中改善的是生態環境,轉變中提升的是産業水平。

    “十一五”以來,內蒙古累計淘汰煤炭産能2500萬噸,煤井數量由1378處減少到564處。按規劃,到2013年底,年産能小于120萬噸的煤炭企業將全部退出市場。

    今天,30萬千瓦以上的火電機組已佔內蒙古裝機總量的70%,新型幹法水泥比重達到85%以上,100萬噸及以上焦化裝置比重達到90%以上……

    “工業大市不見工廠,煤炭大市不見煤炭,畜牧大市不見牛羊,”一位參觀者這樣評價今天的鄂爾多斯。

    在資源大規模開發的時候,就開始推動經濟轉型,謀劃後十年乃至三五十年的經濟發展,這是內蒙古人的遠見卓識。

    在資源豐富的地區推動經濟轉型,有沒有捷徑?

    答案是肯定的。最便捷、現實的路徑是依託資源産業基礎,在延伸産業鏈、推動産業優化升級上做文章。

    在烏海,人們把産業鏈延伸形象地比喻為“兩棵樹”——依託當地資源生長的,一棵是“煤化工産業樹”,一棵是“氯鹼化工産業樹”。産業鏈的延伸,就好像樹榦上伸出的枝條,産品就像是枝條上結出的果實。

    今天,焦爐煤氣、焦油、煤矸石、電石、粉煤灰等煉焦産生的“廢棄物”都變成了枝條,通過新技術加以綜合利用,不斷結出新的果實。

    在工業重鎮、稀土之都包頭,稀土這一戰略資源的開發應用邁出了新步伐。包鋼稀土等幾十家稀土企業生産的磁性材料、永磁電機、稀土永磁風電機、新能源汽車稀土儲氫材料、核磁共振機等,市場前景極為廣闊。

    資源總有枯竭的時候,“有”的時候要想到“無”。近十年間,加快發展非資源産業,日益成為內蒙古人的強烈共識。

    資源豐富的地區,對非資源産業天然有著“排擠效應”。內蒙古是靠什麼來克服這一效應,讓非資源産業生根發芽、成長壯大?

    在呼和浩特市南緣的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區,精明的香港商人吳葵生投資建設了一家新材料公司——浩源碳纖維有限公司。他所看中的,主要是這裡獨特的資源優勢——廉價的電力。

    強度比鋼大、重量比鋁輕、耐腐蝕、不生銹的碳纖維材料及其製品碳纖維複合芯導線、抽油桿、風力發電機葉片等,都是行業領先産品。但生産這些産品一個重要前提是有充足、穩定的電力供應保證。

    “這裡電價每千瓦時不到五毛錢,只有東部和其他地區的三分之一。”吳葵生説。所以,儘管這裡配套條件不很理想,但他還是毅然投下鉅資,一期項目已於今年6月投産。

    與之相類似,華泰、奇瑞、吉利、陜汽、中興等汽車企業相繼落戶,工程機械、風電設備、化工機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企業紛至沓來……

    借助土地、區位、能源等優勢資源,通過引進外資、周邊協作、承接東部産業轉移,內蒙古裝備製造業迅速擴大,新興産業方興未艾。

    去年,內蒙古裝備製造業投資增長49.4%,高出同期工業投資增速33.1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儘管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裝備製造業發展繼續保持良好勢頭。

    如果説,內蒙古工業轉型是為了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及早謀劃明天,那麼農牧業轉型所著眼的,則是提升綜合生産能力、抵禦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為工業經濟發展打牢基礎。

    在通遼市科爾沁區豐田鎮萬家屯村,今年64歲的村民李忠孝承包了1200畝土地。為解決乾旱缺水問題,他新上高壓線2000多米,新打配套機電井5眼。經過改造,玉米平均畝産由原來的600多斤增加到1500多斤,最高竟達到1800斤!

    “當時看到這些地只能種晚田(雜糧),覺得太可惜了。只要進行改造,加大投入,使用良種,産量是可以提高的。”李忠孝説。

    轉變農牧業生産方式,推行節約集約化經營,是推廣良種、先進耕作方式和節水灌溉技術的關鍵。據內蒙古農牧業廳統計,到2011年,全自治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68.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6.3個百分點。內蒙古農牧業生産方式已經實現了以人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跨越。

    115萬貧困人口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得到解決,城鄉居民收入成倍增長,保障性住房建設全國名列前茅……十年間,內蒙古以富民、惠民為先,各族群眾生活普遍改善

    最近幾天,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寶龍山鎮東查嘎查貧困戶金雙福家的母羊陸續産羊羔。去年11月,當地扶貧辦送來10只母羊,現在已經變成45只羊。

    “羊群越來越大,我們家的日子也越來越有奔頭了。”金雙福扳著指頭説,一隻母羊一年能産兩次羊羔,每次2到4只,一年就能帶來2000多元收入,比過去種一季莊稼的純收入還多。

    東查嘎查主要是鹽鹼地,莊稼産量低,大部分村民長期掙紮在溫飽線上。去年,科爾沁左翼中旗把該嘎查納入連片扶貧開發項目村,投入了150萬元購入300只母羊,興建了養羊小區,幫助30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

    多年來,內蒙古作為欠發達地區,扶貧攻堅任務相當繁重。2001年以來,中央和自治區投入了123億元資金用於扶貧開發,解決了115萬貧困人口的生存和溫飽問題。

    2011年,自治區把扶貧開發確定為頭號民生工程,提出力爭到2017年自治區成立70週年之際,解決按新標準重新確定的266.5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率先在我國西部地區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把扶貧開發作為頭號民生工程,體現出內蒙古人的科學發展思路。

    “內蒙古在發展思路上經歷了好幾次轉變,最早提出的是‘強區富民’,‘十一五’以來調整為‘富民強區’,‘十二五’進一步提升為‘富民與強區並重、富民優先’,其目的就是儘快讓改革發展成果充分惠及各族人民。”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王煥承説。

    這是立足於治本的民生導向——

    提高城鎮居民收入水平,最根本的是促進充分就業,為創業、就業創造良好環境。從去年開始,內蒙古將個體工商戶和個人按期納稅營業稅起徵點由5000元提高到1萬元,月營業額1萬元以下的停徵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稅費,惠及68萬戶納稅人。

    個體工商戶肖金花在包頭市經營一個果蔬副食品商店,月營業額9000元左右,以前每月繳納500多元稅費。提高營業稅起徵點後,她全年就能節省開支6000多元。

    “這些錢相當於孩子大學期間一年的學費,政府給我們減輕了不少負擔。”肖金花説。

    以擴大就業為先導,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幾年間,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差距明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良性增長機制正在形成。

    這是著眼于廣大低收入階層的民生情懷——

    作為後發展地區,加快構建社會保障體系,尤為迫切。

    “現在我們住上裝修好的新樓房,每月租金才36元,暖氣開支政府還給補貼,要不是親身體會,想都不敢想。”52歲的呼和浩特市低保戶王秀華説。

    王秀華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和風濕病,已喪失勞動能力多年。目前她丈夫看工地,女兒在商場當售貨員,一家人月收入不到2000元,日子比較緊巴。2009年1月,她家配租到這套位於世紀新村的49平方米廉租房。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內蒙古近年來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關鍵之年2010年,內蒙古建設保障性住房82.7萬套,在全國名列前茅。去年,內蒙古各類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40.59萬套,超過目標任務2.05萬套,建成和基本建成24.5萬套。

    按照規劃,今年內蒙古將完成各類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到“十二五”末,城市人均住房建築面積不足15平方米的低保家庭,以及人均住房面積不足13平方米的其他低收入家庭,將實現應保盡保。

    這是面向大多數群眾的民生保障——

    從今年開始,內蒙古對高中階段所有學生實施免學費、免教科書費的“兩免”政策,約82萬名高中階段學生從中受益;

    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常住人口參合率達到97.4%,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健全;

    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430.7萬人和886.4萬人,230.9萬職工納入失業保險,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

    目前,內蒙古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低保、醫保、五保等多項社會保障標準已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改善民生要落實到真金白銀上,落實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把自治區‘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各項民生指標落到實處,內蒙古各族群眾生活必將更加美好。”王煥承説。

    把産業升級與環境保護完美結合,把退耕退牧與農牧民增收完美結合,把資源開發與植被恢復完美結合。十年間,內蒙古通過生態文明建設,讓青山綠水常在、美麗與發展雙贏

    一座化工廠,有沒有可能改變一個城市?

    在烏海市郊外,毛烏素沙漠的邊緣,一座嶄新的化工廠已開始試運行,明年上半年全部建成投産後,有望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城市的空氣質量。

    隸屬於中石油的烏海華油天然氣有限公司,將收集烏海市眾多焦化廠的副産品——焦爐煤氣,然後加工成液化天然氣等産品。這將徹底結束焦爐煤氣在烏海被當做廢物“點天燈”的歷史,53萬烏海人也將最終告別困擾他們十幾年的難聞氣味。

    “我們在這裡建廠是‘雙贏’。一方面是節能減排、改善當地大氣環境,同時也有利於我們企業自身發展。這裡的氣源便宜——焦爐煤氣每立方只要0.2元,而天然氣則要1.40到1.60元。”烏海華油天然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勤説。

    工業化迅速推進的內蒙古,承受的生態環境壓力十分沉重。烏海市把産業鏈延伸升級與生態環保結合起來,成為生産發展與生態改善雙贏的成功範例。

    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生態地位十分重要。然後,大片的戈壁沙漠,加上乾旱少雨、植被稀疏,內蒙古的生態環境也十分脆弱。

    保護好生態環境,既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需要,也是實現內蒙古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保護生態環境,退牧還草,會不會影響農牧民收入?

    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賽烏素嘎查是典型的牧區,遼闊的草原上不時可見白色的羊群、黑色的馬匹。人工種植的牧草地裏,100多米寬的大型自走式噴灌設備格外引人注目。

    56歲的牧民巴音巴特和老伴一起承包了3762畝草場,還租了別人4000多畝草場,以半舍飼的方式,養著350多只阿爾巴斯絨山羊、80多只綿羊。

    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年畜牧業收入大約是15萬元;600畝耕地出租收入13.8萬元。兩項合計,一年收入接近30萬元。雖然購買牧草和租用草場開支增加,但收入比禁牧前還是翻了幾番。

    “我贊成禁牧。不禁牧不行,草場退化得厲害。2004年實施禁牧政策前,我養了一二百隻羊,一年收入也只有一兩萬元。”巴音巴特説。

    退耕退牧、還林還草,促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實現了有效減輕生態退化與增加農牧民收入的完美結合。

    由於開採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有沒有可能加快恢復?

    在鄂爾多斯市東勝區露天煤礦復墾區,那一片希望的綠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半人高的沙打旺,吐著紫紅色的花蕊;沙棘、紫花苜蓿、檸條等,生機勃勃。這些人工種植的耐旱灌木,在復墾區上形成了一片片盎然綠色,把秋天的內蒙古高原裝扮得格外美麗。

    “早晨到這裡來,鳥語花香,連野兔、野雞都回來了。”負責這片區域復墾的鄂爾多斯振興煤業有限公司礦長彭國亮説。“過去,這裡塵土飛揚,讓人壓抑。現在我們恢復植被,既是政府要求,也是企業良性發展的需要。”

    2009年,東勝區開始實施露天煤礦復墾工程,通過強制性的措施,把煤礦開採與植被恢復結合起來,加速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到目前為止,已復墾的面積接近全部露天煤礦開挖面積的三分之二。

    “誰開挖,誰負責,如果不按要求回填採坑和恢復植被,就不批准下一批採區。我們每年都要簽訂責任狀,定期檢查進度,達標後進行驗收。”東勝區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阿拉塔説。

    “十一五”期間,隨著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的推進,內蒙古草原的植被覆蓋率由2000年的30%,提升到近兩年的37%,森林覆蓋率從2001年的14.82%提高到2010年的20%。

    草長高了,草原更綠了。相比世紀初,內蒙古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總體惡化趨勢得到緩解,重點治理區域明顯改善。

    生態環境的好轉,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遊人前來休閒觀光。在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的希拉穆仁草原景點,雖然已經入秋,每天依然迎來送往幾十批外地遊客。

    來自北京的遊客王軍海在這裡扶著女兒騎馬。他説:“走了附近幾個景點,雄渾遼闊的大草原,藍天綠草,白雲朵朵,讓人不知不覺間融入大自然,身心放鬆了不少。”

    擁有大草原、大森林和大沙漠,內蒙古旅遊資源豐富,近幾年每年接待旅遊人數和旅遊業總收入增速都在20%以上,高於全國平均發展水平。

    “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將把旅遊業作為支柱産業和動力産業來培育,做大做強做優旅遊産業。

    “到2015年,我們力爭接待國內遊客70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500億元以上,佔全區生産總值的比重8%以上,實現從旅遊大區向旅遊強區的跨越。”內蒙古自治區旅遊局局長趙廣華説。

    ——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屬加工基地、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加工基地;

    ——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

    ——團結繁榮穩定的民族自治區……

    2011年6月,《國務院關於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為內蒙古進一步明確了戰略定位和努力方向,也為內蒙古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藍圖已經繪就!

    站在新的起點,2400多萬內蒙古各族人民正沿著科學發展的道路,揚鞭躍馬,奮勇前進!

 
 
 相關鏈結
· 內蒙古“草原英才”2012表彰晚會在呼和浩特舉行
· 內蒙古已整合關閉煤礦近900處 非煤礦山近2000處
· 內蒙古2012年糧食産量預計實現歷史性“九連豐”
· 內蒙古全年糧食産量預計突破500億斤 豐收成定局
· 內蒙古開展兩次高速公路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行動
· 內蒙古開展重金屬礦山開採企業專項執法檢查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