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三峽庫區 産業變強:聽移民心聲 看重慶萬州巨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04日 06時56分   來源:人民日報

    秋日清晨,晴空萬里。遠處一聲厚重的巨輪鳴笛聲,拂過波光粼粼的寬闊江面,飄到長江支流苧溪河邊。在位於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的重慶萬州,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早晨不到8點鐘,36歲的廖紅梅從位於岸邊的家中出發,爬過5分鐘梯坎,在路邊搭乘班車到三峽紡織公司上班。剛晉陞為車間主任的廖紅梅來回巡查,把關産品質量,並不時向工人交代著什麼。這個曾經以種菜地、打零工為生的年輕三峽移民,早已習慣了朝九晚五的工廠生活。

    三峽庫區移民超過百萬,萬州便有26萬名之多。過去,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工程無私奉獻;如今,三峽大壩建成了,庫區發展越來越好,移民也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好日子。15年滄桑巨變,讓廖紅梅有了説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感激……

    1997年,因為三峽工程,廖紅梅老家的2畝地要被水位上升的苧溪河淹沒。於是,一家人告別老屋,搬到河對岸的周家壩街道沙河社區。他們拿著8萬多元補償款,在政府規劃的區域內,自建起兩層共200多平方米的遷建房,開始在新城打拼未來。

    然而,面對新的生活,廖紅梅並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按照三峽移民規劃,淹沒涉及萬州25個鎮鄉街道,370家工礦企業關停並轉,淹沒實物指標總量佔三峽庫區的1/5……

    “工作不好找,日子不好過。”以前家裏有地,生活還算溫飽,可移民之後城市裏大批勞動力富餘,找工作難上加難。

    2003年,丈夫張承洪原來所在的國營企業三峽軸承廠因效益不好,被迫停工破産,他只好自尋出路,幹起了保安。從拿鐵飯碗到當臨時工,張承洪起初很難適應,“站在單位門口,老覺得別人在拿異樣的眼神看我,生怕遇見老工友。”他覺得,雖説自己是移民,但必須不等不靠,用雙手創造未來,“更何況,國家也肯定不會忘記我們。”

    在發展中移民,在移民中發展。有中央大力扶持,有兄弟省市援助,移民百姓齊心協力,共建繁榮和諧新庫區。歷經初期陣痛、立志“工業強區”的萬州也開始逐步復蘇,迎來發展春天。

    2006年,山東如意集團響應國家號召,在萬州建起了世界級規模的三峽紡織公司。招聘啟事剛一發出,便引得成千上萬勞動力前去應聘,廖紅梅也是其中一員。

    城市發展需要産業支撐,也必然推動産業發展。近年來,神華集團、法國施耐德等世界500強企業,江蘇大全、湖北宜化、廣東雷士等10余個技術含量高、綜合效益好的大型項目相繼落戶萬州,讓當地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鹽氣化工、紡織服裝、機械電子、食品藥品五大産業。國家級的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將在2015年形成千億元産業規模。

    從搬得出到穩得住,再到逐步能致富,庫區跨越發展讓百姓生活日漸紅火,廖紅梅家也不例外。2007年,先後換過4份工作的張承洪進入新在萬州設廠的長安跨越公司,再次成了按月拿工資的裝備工。5年過去,廖紅梅兩口子的月薪逐步漲到5000多元。

    看著晚輩工作穩定,廖紅梅的婆婆劉興軒老人也更舒心了。見到記者來訪,老人還主動翻出發放養老保險的存摺,“看,每月800元,我的工資也不低哩!”隨行的社區幹部牟紅衛解釋道,前幾年老人辦理了庫區淹沒農轉非移民養老保險,自己一次性繳費6000多元,便可享受優厚的養老金。

    從原先的一片荒蕪,到搬遷時的“大工地”,再到如今的宜居家園,萬州新城越來越大、越來越美。眼下,江南新區建設快速推進,三峽移民紀念館已經完工,長江三橋也即將開建……

    15年間,緣起三峽,庫區實現跨越發展,重慶庫區經濟年均增長12.9%,高出全市同期0.7個百分點。15年間,廖紅梅的兒子也從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長成一名馬上讀高中的小夥子。她常站在家裏二樓的窗邊,指著對岸依然清晰可辨的老屋痕跡,對這個伴隨萬州新城長大的孩子,發出感慨:為了三峽,咱們告別故土重建家園,也正因為三峽,咱們才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 (記者 劉志強)

 
 
 相關鏈結
· 大搬遷 大跨越——三峽庫區轉型發展的興山樣本
· 三峽庫區航行超高船舶將被“限行”
·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調研三峽庫區及長江航運發展
· 重慶市與中國農業銀行推進三峽庫區後續項目建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