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教育部網站15日發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防止和克服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提供了具體方法和建議。
教育部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負責人指出,《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描述幼兒學習與發展,分別對3至4歲、4至5歲、5至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個目標。同時,針對當前學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誤區,為廣大家長和幼兒園教師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指導,共87條教育建議。
據了解,《指南》的制定始於2006年,專家組分析比較13個國家早期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相關內容,用兩年時間廣泛徵求幼兒園園長、教師和家長的意見,在全國東中西部抽取3600名幼兒及其家長作為測查對象。正式文本出臺前,指南先後兩次面向各省(區、市)教育行政部門和有關師範院校徵求意見,又在教育部門戶網站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這位負責人介紹,針對廣大家長十分關注幼兒在語言和科學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語言領域強調重點培養幼兒的口語交流能力,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習慣以及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在科學領域強調幼兒的數學學習應注重在生活和遊戲中感知數學的有用和有趣,初步理解數量關係、形狀與空間關係,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指南》著重強調了要充分認識生活和遊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成人不應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等先進教育理念。
近年來,小學擇校現象和入學考試問題屢禁不止,最終犧牲的是幼兒的童年快樂和身心健康。教育部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負責人強調,《指南》不是評價和衡量幼兒發展快與慢、好與差的“標尺”,不能簡單地對照指標評判幼兒,更不能將《指南》作為分領域訓練的“清單”,為追求“達標”而對幼兒進行強化訓練。廣大家長要切實轉變觀念,自覺抵制各種違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活動,還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