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社會管理形式,建立全面覆蓋農村的組織體系。”一場發端于肅寧縣、以“四個覆蓋”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管理創新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燕趙大地上紮實推進,給河北農村的生産生活方式帶來了全新變化。
“四個覆蓋”的核心是,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村代會群眾性自治組織為平臺,以農村經合組織和綜治維穩組織為骨架,打造覆蓋整個農村和廣大農民的管理服務網絡。
有關專家認為,這是新時期農村社會管理的一場革命。
黨組織跟著群眾走
——基層黨組織全覆蓋,黨旗在廣大農村高高飄揚
隨著經濟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農村黨員的流動性日益增強。
“讓黨組織跟著群眾走。”針對新的形勢,河北省按照“四個覆蓋”的要求,打破以行政村為單位的傳統模式,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把黨支部和黨小組建到經濟組織、産業鏈條中,建到群眾性自治組織和綜治維穩組織中,形成了“哪有群眾,哪就有黨的工作;哪有黨員,哪就有黨的組織”覆蓋各方的基層黨組織網絡。
在涉縣井店鎮拐裏村,除村黨支部外,村代會、花椒專業合作社和綜治小區中也分別成立了黨小組。合作社黨小組帶領村民推廣標準化種植和加工銷售,年增收300余萬元。
“每個黨小組都有‘責任田’、每名黨員都有‘自留地’。”大城縣實行黨員“七權七責”制度,將全縣劃分為1465個黨小組、9705個黨員責任區,定期走訪群眾,了解民情、化解矛盾。
今年8月3日深夜,6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突襲秦皇島市,戴河鎮車站村部分村民生命財産遭受威脅。危急關頭,村支書帶領黨小組長開著各自的私家車,冒險行駛在泥濘的土路上,將90多名被困村民安全轉移。
黨的組織機構拓展延伸到農村各個領域、各個行業,不僅加大了覆蓋範圍和密度,也使黨在農村的領導又有了新領域,黨組織活動有了新陣地,黨員發揮作用有了新平臺。一批有本事、有威信的農村能人加入到黨員隊伍中。今年以來,全省共新建各類黨組織3.3萬個,其中黨總支799個、黨支部2344個、黨小組2.9萬個,新發展農村黨員2.4萬名。
從“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
——群眾性自治組織全覆蓋,廣大農民成為當家人
塞外山城,秋高氣爽。投資23億元的北汽福田汽車部件中心項目現場一片繁忙。這個項目徵用了承德市雙灤區大龍廟村350多畝土地,僅用20天就完成徵地拆遷,沒有一個村民上訪。
説起其中的轉變,村支書王文樹説:“關鍵是村代會發揮了作用。現在什麼事都上村代會,由群眾説了算,村裏工作好幹多了。”
“這樣的變化極具創新意義。”河北省政法委有關負責人認為,這些年,雖然對農村幹部實行了民主選舉,但群眾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並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在農村土地等資源、資産急劇增值的情況下,牽涉村民利益的一些決策存在不透明、不民主、不公正現象,導致一些地區幹群關係日益緊張。
為此,河北省大力推行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全覆蓋,在村支部、村委會的基礎上,逐村建起常設性的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監督委員會,被群眾稱為新“兩會”。
村裏的重要事項,村“兩委”不能擅自決定,必須由村代會決策,再由村委會執行,村監會全程監督。同時,通過村支書競選擔任村代會主席,把黨的領導和村民自治貫通起來。
“支部領,村委幹,村代會點頭才能算,村監會從頭到尾看”,這種村級治理的新架構,徹底改變了過去由少數村幹部説了算的做法,實現了從“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轉變。
新“兩會”成了農民的“順氣丸”。目前,河北省已有2.9萬個村建立了村代會、村監會,佔村總數的59%,其中58%的村實現了村支書兼任村代會主席。
自己幫自己,自己管自己
——綜治維穩組織全覆蓋,農民從此睡上了安穩覺
鄰里有了矛盾,誰來調解?
村裏出了治安問題,誰來解決?
立足於“讓農民自己幫自己,自己管自己,出事大家管,有事大家幫”,河北在農村普遍建立三級綜治維穩組織。村一級建立綜治工作站,站長由村支書兼任;在過去生産隊或現在居住片區的基礎上,每40到60農戶設一綜治小區;每10戶設一綜治小組;在各村都建立一支群眾義務輪流值守的巡防隊。這種“3+1”綜治維穩模式,織就了一張覆蓋全村保護村民的“平安網”。
“自己的事當然得自己操心。”邯鄲縣王安堡村的王玉銀一邊巡邏一邊説。為了加強農村治安穩定,邯鄲縣財政先後拿出1500萬元創建“3+1”維穩組織,調動了農民共創平安的積極性。
綜治工作站、綜治小區、綜治小組,這些以往農村沒有的基層架構,將原來沒人做的工作,通過威信高、辦事公道的“能人”帶到了鄉親們的身邊。他們穿梭在田間地頭,調解鄰里糾紛,組織義務巡邏,不管大事小情,都能在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解決。
目前,河北省95%的村建立了綜治工作站,組建了13萬個綜治小區、55萬個綜治小組,專職和義務巡邏隊員27萬人。群眾性自治組織和綜治維穩組織全覆蓋,今年1—8月,全省進京集體上訪下降58.5%,赴省集體上訪下降53.5%。
燦爛的笑臉處處綻放
——經合組織全覆蓋,推開了農民生活的“幸福之門”
大多數農民對“社員”這個名稱並不陌生,這個計劃經濟時代的名詞,今天在河北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是指參加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農民。
成為嘉誠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一名社員之後,昌黎縣新集鎮農民田錫川就有了奔頭,“過去我是土裏刨食,一年忙到頭只能顧個溫飽,加入合作社後包了4個大棚,一個棚能賺4萬多,到年底能掙十幾萬!”
田錫川所在的合作社,下轄60個分社,輻射帶動農戶6萬多戶,無公害果蔬種植基地達3.6萬畝,年銷售果蔬6萬多噸,社員人均純收入達8905元,比未入社農民增收40%。
在實現“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如何讓更多的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河北的答案是全力推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全覆蓋。通過能人大戶領辦、村組農戶聯合、院校基地合作、龍頭企業帶動等方式發展各類經濟合作組織,為農民提供産前、産中、産後一條龍服務,把農業生産各環節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産業化“鏈條”,從而實現由“自富”到“共富”的轉變。
截至6月底,全省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27181家,入社成員266.9萬戶,覆蓋全省56.6%的村、17.8%的農戶,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生力軍。今年上半年,全省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909元,同比增長17%,增速超過城鎮居民。(記者 王方傑 李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