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天為棋盤星作子--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即將建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27日 20時19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王敏)2012年10月25日23時33分,我國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在長征三號丙火箭的托舉下呼嘯升空。這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將與先期發射的15顆北斗導航衛星組網運行,形成區域服務能力。

    根據計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於明年初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正式服務,這標誌著我國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即將建成,我國正式迎來北斗導航時代。

    北斗起航

    有很多人眼裏,GPS是導航的代名詞。但殊不知,在提出利用衛星進行導航定位的設想方面,中國是與世界同步的。

    據了解,美國的GPS是在上世紀60年代起步的,幾乎在同一時段,我國就開始了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設計,取名為“燈塔”,但由於國家財力等原因,工程一度擱淺。

    1983年,“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芳允提出了雙星定位設計方案,基於此方案,我國開始積極地立項論證。1994年,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大幕正式拉開。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起步雖然比GPS晚了20年,但在技術上差距並不明顯,其最終目標仍舊是走向世界。

    基於自身實際,我國創造性地提出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發展的總體思路:“先區域”再“全球”,採取“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建立北斗衛星雙星定位試驗系統,形成區域有源定位與導航服務能力;第二步,完成三種軌道十余顆衛星的發射,建成區域導航系統,形成區域無源服務能力,向亞太地區提供定位、導航、授時以及短報文通信服務;第三步,建成由3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余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的覆蓋全球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服務能力。

    目標: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航天科技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剛剛發射的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是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

    記者了解到,自2004年建設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的工程正式立項開始,到2012年10月,區域衛星導航系統組網發射任務全部圓滿完成。短短8年時間,中國完成了16顆導航衛星密集發射的壯舉。經過一段時間組網調式運行後,系統將具備穩定連續地覆蓋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部分亞太地區的服務能力,為用戶提供定位、導航、授時以及短報文通信等服務。屆時,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三步走”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將全部實現。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趙小津表示,今後我國還將陸續發射組網導航衛星,不斷提升系統服務能力,擴大覆蓋區域。到2020年,將建成由30余顆衛星組成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航天科技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等北斗導航系統建設完成後,我國將擁有與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盟“伽利略”比肩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

    應用:步伐急、任務重、前景廣

    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加緊布網建設的同時,北斗應用及其産業化步伐也在加快推進。

    經過多年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應用到交通運輸、基礎測繪、工程勘測、資源調查、地震監測、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等眾多國民經濟領域,在應急救災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自2003年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正式提供服務以來,已在交通、漁業、水文、氣象、林業、通信、電力、救援等諸多行業廣泛應用,註冊用戶達6萬,産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交通運輸方面,基於北斗系統的“公路基礎設施安全監控系統”“港口高精度實時定位調度監控系統”等應用推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示範效果。

    在海洋漁業方面,建立了基於北斗系統的海洋漁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了向漁業管理部門提供船位監控、緊急救援、信息發佈、漁船出入港管理等服務。漁民通過漁船上安裝的北斗導航儀,不僅可以知道漁船的行進航線以及周圍漁場的位置,還可以發送短信與陸地上的漁船管理部門聯絡,一旦遇到颱風或患疾病需要求救時,一條短信就可以報警求救。通過北斗導航,漁民還可以準確地了解行情,有針對性地制定捕撈計劃。

    在水利方面,建立了基於北斗系統的水文監測系統,實現了多山地域水文測報信息的實時傳輸,大大提高了災情預報的準確性,為制定防洪抗旱調度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 

天為棋盤星作子
——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北斗導航衛星研製隊伍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王敏)隨著第十六顆北斗導航衛星日前成功發射,我國完成了區域衛星導航系統的部署,為我國增加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增強綜合國力添加了濃重而絢麗的一筆。

    是怎樣一群人,在浩瀚的“太空棋盤”佈下中國的“北斗星”?是怎樣一支隊伍,披荊斬棘、高歌前行,奏響一曲自力更生、攻堅克難的“踏天”凱歌?帶著好奇心,記者走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北斗導航衛星研製團隊。

    “我們要把時間搶回來”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就開始研究利用衛星進行地面定位服務,但受制于當時的國力等多方面原因,這項名為“燈塔”的研究計劃擱淺。

    1983年,我國科學家陳芳允和一位美國科學家同時提出利用地球同步衛星進行導航定位的設想。此後,美國和俄羅斯分別開發了GPS和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其中,GPS系統應用很成功,格洛納斯系統則因後期投入不足,建設斷斷續續,時隔多年才取得一定規模的效益。

    1994年,一個晴暖的冬日,“雙星導航定位”系統工程獲得國家批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大幕正式拉開。

    此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起步已經落後於歐美,但中國航天人心中憋著一口氣:“我們要把時間搶回來!”

    根據國家部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採取“先區域”再“全球”,“三步走”建設的總體思路。飛行試驗星如何取得成功,雙星定位試驗系統是否能夠形成區域有源定位與導航服務能力……別説國內沒有先例,很多技術難題就是國外也沒有資料可以參考。

    北斗導航衛星總體設計師謝軍説:“壓力很大,但時代選擇了我,責任選擇了我,所以我決不能怠慢,必須玩命幹。”

    時光荏苒,經歷了緊鑼密鼓的研製和雙星發射與試運行,2003年12月15日,我國第一代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運行,成為全球第三個建成並投入使用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如今,16顆北斗導航衛星全面完成組網發射,區域導航系統建設即將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起步雖比GPS晚20年,但它卻以強勁的勢頭在追趕,讓世界為之驚嘆。

    “讓人敬畏”的人才隊伍

    “我們認為,最讓人敬畏的是領軍和主導中國航天的這些人太年輕了,他們會工作很多年,會創造驕人的業績。”美國宇航局前任局長麥克·格裏芬曾這樣評價中國航天的人才隊伍。

    北斗衛星研製奇跡的産生,是因為背後有一支“讓人敬畏”的創造奇跡的隊伍。他們年齡大多在30歲左右,加入航天隊伍的年頭不超過個位數。這種年齡與成績、能力的巨大反差,是又一個航天領域的奇跡。

    畢業于清華大學、如今已是北斗機械總體團隊中一把好手的張洪波,還能回憶起2009年參加工作時的情景。“剛來那會兒心裏憋足了勁兒,只是有種有勁兒使不出來的感覺。經過員工培訓、老同志傳幫帶之後,底氣越來越足,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他説。

    如今,張洪波已成為導航衛星機械總體組的骨幹成員。“第十四、十五、十六顆北斗衛星上都有我的小功勞,現在它們上天了,一期組網也即將完成,我挺激動。”張洪波對記者説。

    通過培養模式上的創新,一批年輕的北斗科研骨幹如春筍般成長。北斗導航研製團隊中的“80後”員工平均每人已經歷過2-3顆衛星的研製週期,成為衛星測試、總裝、發射等領域的專家和能手。

    有了這樣的隊伍,人們有理由相信,今日北斗閃耀,明日光芒更盛。

    航天精神代代相傳

    寂寞的科研攻關,艱難的現場試驗,航天人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群山深處,浩瀚海洋,處處留下了他們艱苦創業的印記。

    “整個團隊抱有一個共同願望,就是早日建成一個性能先進、質量卓越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大家的無私奉獻讓人感動。”謝軍告訴記者。

    這類故事比比皆是:北斗導航衛星總指揮李長江的愛人得了急性膽囊炎,渾身蠟黃、劇痛難忍,李長江只能懷著無比歉疚的心情從基地打回一個安慰的電話;副主任設計師曹錦去發射基地執行任務的次數多,有一年竟去了4趟,結婚了卻一直沒時間辦婚禮,等最後補辦婚禮時,已是結婚4年的“老夫老妻”了……

    “在我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老一輩航天人給了我深刻的文化熏陶。他們能吃苦、敢奉獻、耐得住寂寞的品質,都在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為激勵我成長的內在動力。”李長江説,“北斗導航研製團隊傳承了寶貴的航天精神,大家自覺地堅持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和人民利益,無私奉獻,最終創造了驕人戰績。”

    “天為棋盤星作子,我們敢下;天為彩紙虹作筆,我們敢畫!……”這是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的部歌《踏天歌》,它不僅僅是首歌,更是對這支傳奇團隊形象的刻畫。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指揮控制大廳的大屏幕上顯示衛星發射成功。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4月30日4時50分北斗二號“一箭雙星”發射成功

    新華社西昌4月30日電(李清華、陶明)4月30日4時5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這是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首次採用“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導航衛星,也是我國首次採用“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兩顆地球中高軌道衛星。

    這次發射的兩顆衛星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第十二、十三顆組網衛星。它們的成功發射,對改善和提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所覆蓋區域的導航定位精度,具有重要意義。據介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自2011年12月27日正式宣佈提供試運行服務以來,已轉入系統建設和應用推廣並舉的新階段,並逐步拓展到交通運輸、氣象、漁業、林業、電信、水利、測繪等應用領域,産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詳細閱讀

張建恒:中國航天“十二五”將發射“百箭百星”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王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建恒10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航天進入高速發展期,“十二五”期間,每年將完成20次左右宇航發射任務。

    據了解,2011年,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進行了19次宇航飛行,發射了19顆衛星、1個目標飛行器、1艘神舟飛船。相比俄羅斯全年36次、美國18次的航天發射次數,我國航天發射次數再創新高,首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創造了年度發射次數的新紀錄,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明年初將正式提供區域服務
· 王春峰到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調研
· 首屆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年會舉行 徐德明出席
· 我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北斗”加快推進民用戰略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