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上海探索“居民自治”打造“多元”和諧社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1月02日 15時24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1月2日電(記者賈遠琨、劉穎)上海市寶山區探索通過“居民自治”,實現“居民事自己管,小區事大家管”,不僅化解了各種“疑難雜症”,還讓來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逐漸構建起鄰里相幫、互讓的“熟人社區”。

    隨著上海經濟輻射效應不斷延伸,一些郊區新城、新鎮導入人口迅速增加,不少大型社區居民結構複雜、利益訴求多元化,這給基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友誼家園”就是導入人口較為集中的典型社區之一,其本地居民1500多人,而外來人口有3000多人,社區工作就面臨外來人員快速融入的難題和外來人員與本地居民融合的難題。

    “由於社區居民從事職業較為散亂,大多是賣紅薯、賣炒貨、批發建材做小生意的,有的居民為了做生意便利,破壞了社區環境,干擾了鄰里生活,曾經由此引發一些糾紛。”友誼家園居委會主任戴君説。

    來自山東的徐廣良一家靠賣紅薯維持生計,但因為在社區裏劈柴燒爐子烤紅薯,木材亂堆、煙熏火燎,與周邊居民産生了矛盾,甚至大打出手。居委會出面管理,他們就採取“不衝突”、“打遊擊”的策略,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一走,劈柴燒爐又“熱火朝天”起來,如此反反復復,問題總是得不到解決。

    看似一些家長裏短、雞毛蒜皮的小事,但長期得不到解決引發糾紛,同樣是影響社區安全的不穩定因素。要妥善化解矛盾,必須把“整治”轉變成“服務”。居委會工作人員主動到徐廣良家裏幫助他整理木材、打掃衛生,這讓徐廣良十分感動,他不僅主動避開了居民休息時間劈柴燒火,還協助居委會做起老鄉和同行的工作。

    類似的“老鄉帶老鄉”,“居民做居民工作”的例子還有很多。“友誼家園”外來居民董紅英起初不了解計生政策,在居委會的幫助下順利地辦好了生育證明,並得到了醫院的全程保障。為了感謝居委會的幫助,如今,她已經成為社區的義務計生宣傳員。董紅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宣傳計生政策,比黑板報、宣傳欄的效果好得多。

    在上海市寶山區民政局的推動下,一些新興大型居民社區總結出各具特色的“居民自治”工作方法。比如,寶啟公寓建立起“居民公約”、“自治章程”,讓居民自覺遵守、相互監督,相當於社區內的“法律法規”。社區內還設立“道德點評臺”,對破壞社區秩序、影響他人生活的行為進行“公示”。

    在一些社區,社區工作還與黨建工作聯絡起來。比如,動遷小區和商品房混合的天馨花園,居民利益訴求多元化,為了能夠聽民情、知民意,天馨花園社區推行“三六五黨員新幹線”,即每天都有一名黨員志願者值班,收集民情民意,交到居委會協調會進行商討;找出解決方案後,再通過聽證會對這些解決方案進行表決;工作實施後,再由評議會對各部門進行評估,接受群眾監督。

    如今,寶山區不少大型居民社區來自全國各地的“陌生人”已融合成新興的“熟人社區”,構建起多元化的和諧社區,真正實現“一社區,一樓門,一家人”。

 
 
 相關鏈結
· 上海經濟企穩回升態勢基本確立 結構明顯優化
· 上海前三季度外貿額逾3200億美元 同比增長1.2%
· 上海:黃浦江底最大、最長越江公路隧道開始掘進
· 上海首創殘疾人日間照料機構服務地方標準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