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揚帆出海 擁抱世界—中國企業"走出去"十年之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1月07日 20時51分   來源:新華社

揚帆出海 擁抱世界——中國企業“走出去”十年之路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 今年9月,全球個人電腦出貨第一的桂冠花落聯想。8年前,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被諷為“蛇吞象”的這家中國企業,成功實現了國際化進程中的飛躍。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見金。

    十年風雨,在“走出去”國家戰略的指引下,借著加入世貿的東風,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揚帆出海,在學習中融入,在融入中超越,在波折中發展,在發展中共贏。

    格局:潮奔四海 順勢而升

    北京至巴黎,再轉機到乍得首都恩賈梅納,需要近20個小時。在這個中非小國首都機場的入境人群中,有好幾張中國面孔。

    “覺得乍得離中國挺遠吧,可現在這兒中國人真不少,很多中國公司都來了。”結束休假返回乍得的中石油當地項目經理李歡對剛到乍得的新華社記者説。

    中國駐乍得使館經商處參讚鄭偉面對記者,對當地15家中資企業如數家珍:中石油、中工國際、中地海外、華為、中興、山東國際、三一重工……

    這裡只是世界地圖上一個小小角落。十年來,“五湖四海”已構成中國企業 “走出去”的現實格局。

    截至2011年底,1.8萬家中資企業足跡遍及全球約90%的國家和地區,逾百萬中外員工在這些企業辛勤打拼。

    走出去的幅員遼闊令人振奮,更加炫目的,是動態的增長圖景。

    十年連增,增幅27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從2002年的27億美元擴至2011年的747億美元,世界排名從第24位升至第5位。

    《財富》500強企業排行榜上,中國企業數量十年躍增5倍,從2002年的13家變為2012年的79家。

    越來越多的企業,越來越多的員工,緣於越來越多的生意。僅“十一五”期間,不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中企在海外就實現銷售收入2.3萬億美元,相當於2011年中國經濟總量近三分之一。

    十年發展,中國經濟獲得了新的全球定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企業從商品“走出去”,到工廠“走出去”,再到資本“走出去”的階梯遞進,順應的是中國經濟變大變強的潮流和需要。

    當前,世界經濟正經歷重大的週期性調整和結構性變化,尤其近年發達國家金融危機的連鎖衝擊,已然催生新的國際格局。對於世界,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提升,已是全球經濟要素、産業鏈條與治理體系解構重建的重要組成。

    這些變化,比利時工人史帝文·羅瓦爾特深有感觸。

    2010年的冬春,這位沃爾沃比利時根特汽車製造廠的車間組長日子不好過。當時沃爾沃可能破産的消息不斷,羅瓦爾特擔心自己的飯碗。直到3月底,這位歐洲藍領對記者説,他“放心了”。中國的吉利集團剛剛成功收購沃爾沃,承諾保留在歐洲的工廠和工作崗位。

    早在1996年就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先遣隊的海爾,如今已是全球公認的“白電”大王。《財富》雜誌將2011“最具創新力中國公司”的家電行業冠軍頭銜給了海爾,併為相關報道寫下標題——《海爾:人人都是創新體》。

    高盛中國首席投資策略師哈繼銘在今年的一篇分析報告中寫道:在中國收入增長、內需擴大等因素支持下,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轉而“為中國製造”的情形順勢而生。

    山東重工就直接投入了這樣的實戰。2012年1月,山東重工以近4億歐元收購了意大利豪華遊艇商法拉蒂。“中國是遊艇業快速成長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未來5至10年潛力巨大,”在收購聲明中,買方的戰略意圖清楚呈現。

    正如美國企業戰略大師加裏·哈默所倡導的“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向管理和技術要效益”,中國企業早期“走出去”找資源、找市場的模式正發生重大變化。“中國製造”升級“中國創造”、“中國製造”轉向“為中國製造”等新階段已經開始。

    戰略:指引航向 應時而變

    “單是會賺本國的錢,不算什麼本領。有本領,就要去尋找國外夥伴,佔領全球市場,掙外國人的錢。”魯冠球,這位已在美國投資收購28家工廠的農民企業家,用直白的語言解釋了萬向集團的國際化動因。

    而在國家層面,“走出去”則是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

    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升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曾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傳統加工製造業的利潤已經“薄得像刀片”,隨時可能被全球産業調整的浪潮淘汰出局。“走出去”找市場、找技術、找經驗、找品牌,成為中國企業的迫切要求和中國經濟戰略的新重點。

    2000年,中國領導人把“走出去”戰略上升到“關係我國發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戰略之舉”的高度。

    2003年,《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完善對外投資服務體系,賦予企業更大的境外經營管理自主權,健全對境外投資企業的監管機制,促進我國跨國公司的發展。

    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

    企業走出去,是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一項重要考量。

    中國經濟的龐大身軀在世界崛起的同時,原油供應的對外依存度從十年前的30%左右上升到55%以上。缺的不僅是油,還有天然氣、鐵礦石……

    以“中字頭”為代表的大型央企成為拓展海外資源、確保能源安全戰略的先鋒。這些中國海外資源供給戰略的“操盤手”,擺脫了傳統工業化國家“吸血”式的掠奪性開發,探索出了合作發展、互利共贏的新途。

    2011年11月的一天,尼日爾總統優素福親手把産自中石油阿加德姆項目的汽油注入自己的吉普車。中石油尼日爾公司總經理付吉林回憶説:“他很激動,因為那是尼日爾自己的油。”

    借助與中石油的合作,這個非洲國家建立起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當然,不只是石油,還有配套的道路、機場、水廠、電力,明顯下降的成品油價和新增的數以千計的工作崗位。

    截至2010年年底,在資源豐富的非洲,中國累計投資額達400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約130億美元。在礦物資源豐富的拉美,中國投資從2008年的5000萬美元躍升至2011年的101億美元。

    企業“走出去”,還關乎中國整個經濟體系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2011年,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外貿依存度和外匯儲備依然處於較高水平,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累積。中國經濟貿易項和資本項下“雙順差”造成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內部産能過剩、競爭加劇,外部摩擦增多,壓力凸顯。

    “走出去的確是中國經濟戰略的一步好棋。在海外投資設廠,産品銷售不計入中國的出口項,既緩解了國內産能過剩壓力,又可緩解居高不下的貿易順差和人民幣升值壓力。近年中國央企和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對外‘資本輸出’,緩解了中國資本項目的順差,總體實現國際收支的平衡。”匯豐集團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簡世勳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挑戰:激流險灘 知難而進

    “美國國會的決定給美國經濟和就業帶來了損失,美國民眾需要一個更好的解釋!”華為北美分公司副總裁威廉·普盧默今年10月8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激動而又無奈。

    就在當天早些時候,國會情報特別委員會發佈了一份報告,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封殺華為公司在美開展業務。儘管這份報告語焉不詳,難以令人信服,但在美國國會的強大政治影響力之下,華為公司走進美國的努力再度受挫。

    華為受阻只是中國公司國際化進程中遭遇眾多挑戰中的一個新案例。

    “走出去”十年來,中國企業在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歷經風雨,在殘酷的商戰中學習在異國他鄉生存和成長。

    從某種程度上,“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一條苦笑曲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民間投資研究中心主任馬光遠説。在一些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政治阻力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不僅在美國,在德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其他一些發達國家,價值觀的差異令一些外方人士對中國企業抱有疑慮,甚至以經濟安全和産業政策為由將中企拒之門外。在非洲、在拉美,一些國家也對中國人的做事方式有誤解或成見。常加班、重儲蓄,這些在中國員工看來再平常不過的事,對一些外籍員工來説卻“難以理解”。

    而企業走出去的許多挑戰也來自自身。

    在走出去的企業中,有不少並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對宏觀形勢判斷也沒能準確把握,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一些中國企業貿然去美國抄底,結果不少公司遭遇挫敗,損失慘重。

    走出去的企業大多都努力本地化,但由於國際化時間較短、文化差異等原因,要真正融入絕非易事。

    此外,國內一些相關立法的協調、項目決策審批程序的速度,還沒能跟上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海外投資保險機制不夠健全,使企業難解後顧之憂。融資難,也使不少企業對海外並購望洋興嘆。

    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挫折和挑戰擋不住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決心和勇氣。

    專業機構發佈的《中國海外並購趨勢2012》報告指出,雖然中國企業走出去遭遇一些障礙,但2011年底並購數量和金額已經分別是2005年的3倍和5倍,“中國作為全球投資人的快速崛起”還將繼續。

    趨勢:潮起潮升 引領超越

    今年9月,世界電影之都美國洛杉磯。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此宣佈:“我們很高興完成對AMC的並購,這是萬達國際化的新篇章。”31億美元併入美國第二大院線,萬達就此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商。這是迄今中國民營企業,也是中國文化産業進行的最大規模海外並購。

    舉目前瞻,中國企業更大規模“走出去”的動能已具,趨勢漸顯。

    “今後20年還將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黃金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這樣預判。

    ——走出去的層次將繼續沿“價值鏈”上升,沿“産業鏈”下放。

    美國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史劍道認為,以往許多中國企業走出去重點指向資源和基礎産業,今後中國企業在注重實體經濟的同時,會更多涉足價值鏈的高端。

    在英國倫敦,中投公司已成為新金融城開發商母公司的第三大股東,多家中資銀行落戶英國央行周邊。在美國好萊塢,華人文化産業投資基金與夢工廠今年8月開始攜手。美國電影行業資深評論人蘭德里斯這樣寫道,中國企業開始步入國際創意産業前沿。

    ——走出去主體將由“國家隊”主導逐步轉向“民企團”領軍。

    分析人士表示,過去十年,“中字頭”的企業領銜走出去,擇機走進去,奮力走上去。未來十年,民營企業更有可能成為續寫“走出去”大篇章的主筆人。

    聯想、海爾、華為、中興、萬達……在它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民營企業準備搭乘中國資本出海之舟,實現開拓新業務的夢想。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政府投資固然重要,民間投資將更有作為。

    ——“走出去”東道國對中國企業的態度會隨時間呈現轉變。

    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繼續擴容,“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在東道國遇到障礙會增加,摩擦會變多,不過,它們對中國企業的態度也在悄然改變。

    “博精深”和“董傑睦”,如果不經介紹,很難想到這是美國堪薩斯州和威斯康星州的兩位州長。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來,美國數十位州長和市長率團來華大力招商引資,在他們的名片上,都印有中文名字。

    在曾經把中國視為“價值洼地”的歐洲,許多地方轉而成為中國企業家眼中的“價值洼地”。“中國企業越來越旺盛的海外投資衝動和歐洲的資金饑渴一拍即合,”私募投資人史欣告訴記者。

    ——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之舟,將更多地承載中國理念與中國經驗。

    從海爾的張瑞敏、聯想的柳傳志,到萬達的王健林,越來越多“出海”的中國企業家走上美國哈佛商學院等國際一流的商業思想講壇。

    越來越多投資歐洲的中國企業將從“用市場換技術”的被動合作者轉變為引導企業發展方向的“領路人”。

    走進非洲的中國企業開創出國際援助的一種新模式。無論是聯合國,還是世界銀行,許多國際組織都在積極研究中國的經驗。

    英國《金融時報》在一篇文章中強調,在新的全球化經濟中,中國企業將不再只是“追隨者”和“融入者”,而將越來越多地成為“引領者”。

    十年回望,全球經濟與商業格局猶如巨洋,風卷雲騰,波涌難平。而中國經濟已漸升漸起,成為激浪強流。在這洋流之上踏浪逐潮的,正是揚帆出海、櫛風沐雨的中國企業。

    “走出去”令世界刮目相看。在持續的機遇與挑戰中,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將不斷探索實踐。

    展望未來,“走出去”的浪潮還將層層推進,推動中國與世界駛往發展共贏的新征程。 (記者劉麗娜、謝鵬、金旼旼、劉春燕、康逸)

 
 
 相關鏈結
· 十六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成就:走出去的中國步伐
· 央行:用人民幣"走出去" 形成一個完整産業大循環
· 商務部:民企走出去天寬地廣 海外投資三點新機遇
· 中國科學院召開“走出去發展戰略”專題研討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