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1700多名海外記者採訪十八大 世界探尋中國方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1月14日 07時16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 錢彤、王建華、李學梅)11月,創紀錄的1700多名海外記者雲集北京,採訪中共十八大。僅僅這個數字就顯示出世界對中國的高度關注。

    他們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提出的問題各色各樣,但核心關切卻十分相同:希望從這個世界最大執政黨五年一度的盛會上,找到“中國發展”的答案。這關乎中國的前途命運,同時也關乎世界的發展未來。

    中國道路的核心是什麼?能不能繼續堅持走下去?持續30多年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還有無成長空間?伴隨中國發展産生的環境問題能否有效化解?中國是否會變得越來越“強硬”?……

    “中國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道路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

    西方觀察家們認為,工業文明以來,甚至前推至地理大發現,任何一條大國特別是西方國家的現代化路徑都無法套用給中國。他們一直爭論和探究,30多年來創造奇跡的中國,走的到底是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它是否能延伸至更遠的未來?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胡錦濤在十八大開幕式上的報告給出擲地有聲的答案。

    墨西哥《全球化》月刊日前發表文章稱,中國的巨大成就與中國政治體制的靈活性是分不開的,因為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有機相關。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刊文指出,中國式政權由中國獨有的歷史社會發展而來,西方國家無法照搬;反之,西方式民主政治也不能機械適用於中國。

    法新社日前對北京一所著名大學的採訪調查顯示,很多大學生明確表示,儘管中國需要加強民主政治建設,但西方式民主並不適合中國,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個漸進過程。

    “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讀懂十八大報告中的這句話,有助於世界更深理解中國道路的未來前景。

    中國發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美聯社一篇報道稱,中共十八大報告列舉了中國面臨的許多挑戰:如貧富差距,城市和農村發展不平衡……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更加清醒認識到,全球經濟形勢複雜波折,充滿不確定性,而中國國內也面臨著經濟結構調整、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持續深化改革形成和釋放的制度紅利,是中國經濟持續30多年年均近10%增長的主要因素。觀察家們預計今後5至10年,將是中國全面改革攻堅的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將提高到新水平。

    以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為代表的一批知名經濟學家分析預測,通過方向正確的深化改革,中國還能保持20年8%左右的經濟增長率。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日前發表文章説,在未來十年,我們可能非但不會看到中國經濟崩潰,反而會看到一個改革者團隊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日前發表文章説,中國新領導層面臨突出的矛盾、嚴峻的挑戰以及各種政策選擇。作出正確的選擇並不容易,但是,北京曾經實現過不可能的事情。

    今年夏天以來,特別是9月至10月,中國宏觀經濟數據企穩,不少指標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

    德國《經濟週刊》網站文章説:連續七個季度放緩的中國經濟已經走出低谷、重拾生機,悲觀預言家試圖召喚的“硬著陸”毫無跡象,一切都預示著“軟著陸”。

    德國《商報》發表文章亦表示,中國經濟既不會很快統治世界也不會走向崩潰,我們應該適應中國進一步崛起,而不必對此感到緊張。

    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社會”令人可期

    十八大前夕,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在中國面臨的諸多挑戰中著意強調了環境問題:“環境保護的要求日益提高,否則將在長期內産生嚴重的生態惡果,並給國家穩定帶來消極影響。”

    美國建築師彼得·考爾索普則在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9/10月號將焦點對準了中國城市建設:“中國所做的選擇不僅將對其城市的長期存續能力、宜居性及能源效率,而且將對整個地球的‘健康’産生直接影響。”

    中國生態問題確乎已經成為全球焦點。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十八大報告對生態問題給出的富有詩意的答案。

    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同時,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增強生態産品生産能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新表述體現了中國對環境生態問題的高度重視和深刻理解。

    從2001年到2008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0.20%,但能源消費增長率、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卻從“九五”期間(1996年至2000年)的1.10%和0.127迅速提升至9.40%和0.922,石油對外依賴度超過50%。一時間,“全球資源難以支撐中國發展”等輿論在國際上不絕於耳。

    面對環境困局和國際質疑,中國沒有回避問題,而是直面挑戰。

    近年來,中國推進節能減排、提倡循環經濟、厲行資源節約,同時加強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投資清潔能源力度最大的國家;過去10年,中國人工林面積達到6168萬公頃,居世界首位;越來越多的官員開始重視綠色GDP的政績考核……

    世界看到了中國巨大的生態努力。英國《每日電訊報》10月下旬發表《臨汾:中國的切爾諾貝利如何轉危為安》的文章,以“污染冠軍”臨汾重現藍天的例子,解讀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的進展。

    美國外交學會專家伊麗莎白·伊科諾米表示,近年來,中國政府部門注意到環保和居民健康之間的關係,對環保的投入佔GDP的比重不斷增加。“中國人正在為自己和子孫營造更好的生存環境。”

    生態文明的未來在中國--美國著名思想家、生態經濟學家小約翰·柯布日前做出了這樣的判斷。作為“綠色GDP”的最早提出者之一,他認為,只要中國避免重復西方的錯誤發展模式,走正確的發展道路,就一定能夠實現社會和諧和人民幸福,為世界生態文明做出貢獻。

    和平外交:共同發展 絕不稱霸

    “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埃及前駐華大使馬哈茂德·阿拉姆對十八大透出的訊息深有體會:“中國在世界秩序的建設上,向來強調和平共處的原則。中國增強自己的實力,但並不追求外在的霸權。”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從秩序角度解讀中國的和平發展:“中國近幾十年來順利地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並且在一個穩定與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取得空前快速的增長。

    實踐證明,中國是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的積極建設者。中國謀求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談到中國未來時説,“當然,困難依舊存在,因為前進的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但“基於中國此前取得的成就,我相信中國會繼續前行”。

 
 
 相關鏈結
· 新華社十八大代表手記:團結是大局 團結是力量
· 黨的十八大主席團舉行第三次會議 胡錦濤主持
· 十八大代表分組討論:增強自信 邁向小康
· 十八大舉行集體採訪:關注黨組織建設與新形勢新任務
· 外國政要政黨祝賀中共十八大召開
· "美麗中國"繪就新畫卷—十八大代表談生態文明建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