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1月27日電(記者韓潔、王海鷹、徐蕊)從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心北行約30公里,一座佔地120畝的花園式垃圾焚燒發電廠成為空闊農田間最醒目的建築。而在它對面不足一公里遠的地方,是這個城市唯一的並且已經終結使命的垃圾填埋場,延綿數百米的垃圾山高出地面近30米。
這家位於濟南市濟陽縣孫耿鎮高家村南側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由濟南市政府聯合香港上市的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合作建成,是目前國內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每天晚上9時到第二天上午11時,全市四面八方匯集到市區垃圾轉運站的生活垃圾集中運到這裡,4臺日處理垃圾500噸的焚燒爐和2臺18兆瓦的汽輪發電機組同時運轉,將垃圾變廢為寶轉化為電能。”負責項目運營的光大環保能源(濟南)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振忠説。
他告訴記者,這家垃圾焚燒發電廠總投資9億元,年焚燒處理生活垃圾不低於66.7萬噸,年發電量約2.7億度,可供10萬個家庭用一年。目前濟南市每天産生的2000多噸生活垃圾已全部在這裡實現焚燒處理。
數據顯示,自運營起至今年11月20日,該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累計處理垃圾106.69萬噸,焚燒垃圾83.2萬噸,累計發電24213.64萬度,上網電量20128.42萬度。
“垃圾焚燒發電將成為濟南市解決生活垃圾問題的主要出路,垃圾填埋將成為歷史。”濟南市城市管理局生活廢棄物填埋中心總工程師陳長忠説,焚燒後剩餘的殘渣和飛灰僅佔垃圾總量的10%左右,不僅節省了城市空間,同時可以減少填埋場垃圾滲濾液對周邊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陳長忠指著不遠處佔地552畝的濟南市生活垃圾廢棄物處理中心説,高大的垃圾山下已經掩埋了630萬噸垃圾,達到了飽和狀態。“我們正在對填埋場進行封場,並且已經做出規劃,不久的將來這裡將被綠化成生態園。”他説。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寸土寸金”的城市正遭遇“垃圾圍城”的困擾。在這一背景下,從垃圾填埋轉向焚燒發電,成為城市破解這一難題的新出路。
繼今年3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了上調垃圾發電上網電價的利好政策後,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明確提出了提高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的新要求。
根據規劃,到2015年,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35%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48%以上。而2010年我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採用焚燒技術的僅佔20%。
此外,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總投資約2636億元,建設資金以地方投入為主,促進投資主體與融資渠道的多元化,並鼓勵積極利用銀行貸款、外國政府或金融組織優惠貸款和贈款。
正是看到了垃圾焚燒發電的積極效益和巨大産業機會,亞洲開發銀行打破不對盈利性企業發放貸款的先例,于2009年向從事垃圾環保業的光大國際提供了2億美元貸款,用於在我國城市建設垃圾發電廠。作為該項目的受益者,濟南垃圾焚燒發電廠獲得了其中6500萬美元的貸款支持。
“採用清潔技術垃圾發電能減少廢棄物體積的90%,在焚燒過程中生産新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效應。”亞洲開發銀行駐華首席代表哈米德·謝裏夫説。
今年11月,亞行再次與光大國際簽約,為其提供2億美元貸款,用於更多農村和城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分析人士指出,近10年來,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大中城市已陸續建成100多座焚燒廠。然而在加快推進過程中,關鍵要提高垃圾焚燒發電的相關技術標準、運營標準、行業標準,防止造成新的污染,影響周邊居民生活。
“近年來不時有居民反對建設垃圾焚燒廠的事件發生,大家主要是擔心垃圾焚燒過程中會産生二惡英。”陳長忠説,濟南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採用國外進口的先進焚燒設備和工藝,尤其是煙氣排放12項指標全部由當地政府在線監控,並達到歐盟2000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