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三縣(市、區)破解農産品産銷怪圈機制模式探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2月14日 12時42分   來源:農民日報

    近年來,國內反復出現鮮活農産品“暴漲暴跌、滯銷賣難、菜賤傷農”的現象,不僅農民損失慘重,也讓政府、專家和許多關心的人焦急萬分。

    但是,在陜西省洛川縣、山東省膠州市和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這3個地區,特色農産品卻沒有或很少陷入這種産銷怪圈,並能持續保持著價格和産銷量的平衡穩定。

    為什麼他們能夠避開産銷波動的“過山車”、“蹦蹦床”?他們有什麼秘訣和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

    今年初,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在對全國鮮活農産品主産區進行全面深入調研之後,選擇了這3個地區作為試點,根據3個地區的區域特點和農産品特色,建立和健全農産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完善相應的農産品産銷發展機制和模式,並期望通過試點,探索出一些方法和手段,總結出一種機制或模式,以有效破解我國鮮活農産品“暴漲暴跌、滯銷賣難、菜賤傷農”的怪圈。

    洛川模式:多級信息服務系統可以發揮産銷指揮棒作用

    陜西省洛川縣是我國著名的蘋果之鄉。該縣京兆鄉果農楊得貴的手機在今年9月份蘋果上市之前,就收到了縣蘋果信息中心發送的全國蘋果主要生産縣産量信息和全國批發市場蘋果價格信息。後來,他又在鄉里的信息發佈大廳得到了當地農業部門的培訓和指導,得知今年全國蘋果栽植面積有所擴大,總産量將會增加不少,隨著各地蘋果的逐漸上市,價格可能會越來越低。因此,他聽從當地政府和專家的指導,一開始就堅決執行“有多少就賣多少”的銷售策略。

    果然,“十一”雙節剛過還不到10天的時間,當地75毫米級別的紅富士一級果收購價就從最高3.3~3.5元/斤快速跌落至最高只有2.5元/斤,跌幅近30%,而且果商還不怎麼收購。

    但楊得貴家50畝果樹收穫的蘋果,在10月中旬前就已經基本賣得差不多了。據悉,洛川縣的大部分果農都和楊得貴一樣,果園裏的蘋果早早就賣得沒剩下多少了。他們紛紛對記者説,這都是靠當地政府的信息服務給他們指引了道路,幫助他們及時賣出了蘋果,增産又增收。

    統計顯示,今年全國蘋果總産量繼續增加,蘋果價格回落較快,銷售總體不太理想。但是,洛川縣的蘋果銷售卻表現不凡,其中很大原因要歸功於該縣農業(蘋果)信息服務系統的建設和完善,歸功於及時、準確的信息採集、統計、研判、發佈等綜合服務,引導果農抓住時機進行順時銷售、順價銷售、促銷快銷。

    據了解,早在2001年,洛川縣就建起了“金土地紅蘋果”蘋果信息專業網站,承擔起蘋果産銷地信息的傳遞與發佈。2009年,該縣又開發了“數字果業”六大系統,率先在全省建立起縣、鄉、村三級聯動並網。

    但是,這只是健全了洛川縣內部的蘋果信息網絡,並沒有把全國的信息採集進來,並進行全國性的信息統計和分析,對果農生産服務和幫助還十分有限。

    因此,借助2011年農業部與陜西省在洛川縣共建國家級蘋果批發市場,洛川縣規劃建設了蘋果信息中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在全縣16個鄉鎮、365個行政村和64個合作社、果品企業、種植大戶以及果品經紀人,建立起定點信息採集的“三級採集發佈系統”。另外,通過與全國10個省165個蘋果主要生産縣、28個省42個批發市場的信息採集點進行對接,把全縣採集點與全國採集點所反饋回來的信息進行統籌合併、統計分析,最終可以獲得全國蘋果的生産面積和批發價格統計、分析信息,並研判出全國蘋果的供求和價格走勢。

    然後,該縣蘋果信息中心通過“三級採集發佈系統”,在11個鄉鎮的LED戶外信息發佈顯示屏以及手機短信、電視播報、報紙、廣播、熱線電話、宣傳專欄、集中培訓授課等形式,讓果農在田間地頭、村裏村外就能獲得“看得見、聽得懂、用得上”的産銷信息,正確指導果農科學生産和合理銷售,即種什麼、種多少、怎麼種、啥時賣、賣多貴、賣多少,避免了生産和銷售的盲目性、趨同性和聚集性。

    但是,陜西省農業廳市場處胡斌認為,洛川縣的信息綜合服務系統還存在一些硬傷,比較突出的就是信息採集方面,包括全國信息採集點的回饋信息數量少、準確性低、時效性差等。因此,亟須國家牽頭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來協調對接各蘋果生産縣的信息採集工作,提高全國蘋果産銷信息的採集、統計、分析、研判、發佈的時效性、準確性和權威性。

    專家認為,種植面積、數量、産量的忽多忽少,是鮮活農産品産生價格暴漲暴跌問題的癥結所在。産量發生劇烈變化,就會導致供求關係發生劇烈變化,最終就會導致銷售的嚴重堆積或空缺、價格的大起大落以及農民的重大虧本或增收。因此,要儘快建立和完善全國性的“信息服務系統”和形成重大信息權威發佈制度,通過及時、準確地採集全國乃至全世界農産品生産信息,經過有效統計、處理、分析、研判之後,及時推送入戶,讓各地生産者都能根據全國市場需要安排生産,並按照供需關係的變化適時作出調整,做到“明明白白地種、産銷基本平衡”。

    安定模式:一定區域的倉儲調節可以規避市場聚集風險

    專家認為,通過市場信息綜合服務,確實可以指導農民更合理地進行規劃生産和順時順價銷售。但是,很多果蔬的保鮮保質期短,如果不能長時間貯藏,這種順時順價銷售也只能是被動的銷售策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銷售時的價格依附特性和弱勢市場地位。因此,在保證農産品安全生産和增收之餘,進行有效的倉儲保存,是保證農民增産又增收、增收最大化的主要因素。

    在全國馬鈴薯種植集中主産區之一的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薯農們絕大多數會運用各種倉儲手段,把自家成熟的馬鈴薯貯藏起來,然後在價格穩定時,分批分量地把自家的馬鈴薯賣出去,確保不虧本,且年年收入有增加。

    安定區趙家堡村的農民馬洪英家種了20畝馬鈴薯。2007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建好一個15噸的窯(窖)後,馬洪英再也不用害怕豐收的馬鈴薯會被凍壞而著急低價賣掉了。他對記者説,周邊薯農挖窖的越來越多,用來貯藏自家的馬鈴薯,而且還有不少政府和企業建的大庫窖可以租用。

    在安定區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類似“深挖窖、廣積薯、均上市、穩價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標語。常年奮鬥在全省馬鈴薯種植和銷售戰線的甘肅省農業廳市場信息處處長武紅安對此感觸頗深:“這些標語可以説是實實在在指導薯農如何最有效面對市場的深刻總結。”

    據安定區副區長賈文舉介紹,全區把貯藏庫(窖)建設作為實現馬鈴薯均衡銷售、延長時間差創造高價值的一個重要手段來抓,目前全區貯藏體系建設已形成四個層次:以氣調庫為主要形式的大型貯存庫;以市場為依託建立的萬噸左右的自然通風式貯藏窖群;以收購攤點為依託建立的千噸以下的貯藏窯(窖)群;以及以千家萬戶為主建立的10噸左右的窯(窖)。

    安定區農業局局長張用紅説,這幾年全區通過動員薯農積極進行庫窖貯藏,並在馬鈴薯成熟時遲挖、緩挖、分步挖等措施,進行市場供求調節,有效減輕集中上市時的市場壓力,做到馬鈴薯旺吞淡吐、均衡有序上市,從而增大了馬鈴薯的利潤空間和增加了薯民的收入。

    但是,有專家指出,鼓勵和扶持農民加大自身貯藏,這種農産品倉、儲調節功能,具有一定的區域特性和不同農産品特點,並不適合所有地區和所有農産品。因為農民進行大量的貯藏農産品,相當於把農産品經銷商的風險,都轉移到農民自身上來,加大了農民收入的不穩定和波動性。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因類制宜。

    膠州模式:品牌建設和深加工可以顯現市場組織功效

    細心的人會發現一個現象:近年來出現的一些農産品滯銷賣難現象,很少發生在有著響噹噹大品牌的農産品領域。去年和今年,全國發生大白菜價賤賣難現象,但貼著“膠州大白菜”商標的膠州産大白菜卻仍然價格堅挺,十分暢銷。嘗到甜頭的“膠白”菜農們告訴記者:“膠白品牌是無形資産,不僅市場需求穩定,還能帶來更高的附加值。”

    山東省膠州市是全國大白菜主産區之一。膠州市大白菜簡稱“膠白”,是白菜中的上品,營養價值豐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唐代時就享有很高的美譽。但大白菜真正給膠州人帶來影響力和財富的,卻是從2004年“膠州市大白菜協會”成立並註冊“膠州大白菜”商標開始。

    膠州市大白菜協會會長徐明振介紹説,通過組織全市大的合作社和生産企業建立協會,嚴格實行“生産基地認證制、産品質量追溯制”,從種植品種、栽培技術、自然環境入手,篩選出適宜種植的大白菜新品種,在協會認證的專門生産基地進行標準化生産。生産的大白菜檢測都合格後,實行統一包裝、統一商標標識,産品包裝箱受國家專利保護,並由協會認定的專門經銷商進行銷售。

    在當地政府的政策資金支持和信息服務基礎上,行業協會、農産品生産者(企業)以及政府部門三方合力,生産者(企業)起主體作用、協會發揮橋梁作用、政府部門起推動作用,建立“市場導向、企業主體、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機制,共同探索出一條建立和維護膠白品牌的最佳路徑。

    始終堅持“棵棵有身份”的品牌理念,讓“膠州大白菜”品牌就此開始騰飛了。2006年4月,“膠州大白菜”成功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0年,“膠州大白菜”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從此,“膠州大白菜”成為集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與馳名商標于一身的中國知名品牌。

    有了品牌,普通的大白菜身價就不一樣。膠州市副市長畢維準介紹説,品牌打造前,膠州大白菜是一個傳統地方特産,有名無價,有價無市。而現在,“膠州大白菜”每棵售價已經達到30元,為大白菜種植戶産生的直接經濟效益每年達到2億元以上。

    樹了品牌,更要護品牌。據悉,膠州全市的大白菜種植面積有6萬畝左右,但並不是所有産自膠州的大白菜都可以冠以“膠州大白菜”商標的。徐明振介紹説,只有經過協會嚴格考察,多項指標認證過關後,能夠加入協會的生産基地所産出的秋白菜,再經過協會檢測合格後才能貼挂“膠州大白菜”標簽。

    目前,每一棵正宗“膠州大白菜”都同時擁有證明商標、地理標誌和“315”防偽標識這三張身份證明,並具有唯一編號。消費者通過上網或打電話,就可以查詢出這棵大白菜的所有信息和檢測結果等,從而保證了消費者在市場上能買到真正的“膠州大白菜”。

    看到組織化生産和品牌化産生如此好的效益,膠州市進行大白菜生産的農民很多都自發尋求加入合作社,或者熱情高漲地組織建立合作社,目的就是為了能加入到協會當中來,通過進行組織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産,抱團發展以抵抗市場風險,克服長期以來農民小而散的弊端,爭奪市場主動權。

    在創建“膠州大白菜”品牌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膠州市還注重大白菜的深加工和精細加工産業建設,延伸和拉長大白菜的産業鏈條,實現大白菜的高附加值上市和産業化、工業化發展。據了解,目前膠州全市大白菜種植、加工、銷售等産業總值已經達到14.6億元,大白菜年加工能力超過千噸的企業有7家。另外,膠州大白菜種子産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全市註冊資金在500萬元以上的種子企業有5家,年生産、銷售大白菜種子50萬斤以上,佔全國銷量的1/7。現在,“膠州大白菜”及其加工産品已成功打入北京、南京、大連、青島等城市的38家超市,並出口韓國、日本、歐美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對此,品牌專家指出,通過創建和發展農業品牌,可以促進現代農業建設,有利於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增加農産品上市附加值,提升農産品質量和影響力,幫助農民增收。但是,憑單個或者小股農民的技術、資金、實力,根本無法實現品牌建立和推廣。農業品牌化的過程,就是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的過程,實現規模化生産、標準化控制、産業化經營、品牌化銷售、社會化服務。因此,各地應該立足特色農産品和自身區域特點,鼓勵、支持、引導農民“抱團”發展,營造有利於農業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産業化、工業化發展和創建、維護農産品品牌的政策與環境,以優質的産品和良好的品牌,在市場中真正掌握主動定價權。(記者 陳濤)

 
 
 相關鏈結
· 2012年中國(海南)國際熱帶農産品冬季交易會開幕
· 12月3日至9日食用農産品價格繼續回升
· 江西名優農産品(上海)展示展銷會開幕 姚木根出席
· 廣西舉辦第三屆名特優農産品交易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