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2月21日電(記者林暉 田建軍)歲末年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漢江興隆水利樞紐建設工地上塵土飛揚,汽車轟鳴,來自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的工人們正在緊張地進行圍堰拆除、土石方回填等收尾工作,為迎接即將到來的興隆水利樞紐二期截流作最後的衝刺。
在樞紐電站施工現場,一條凈寬約2米、深達10多米的過水通道自上遊進口始,穿過大壩,一路爬升,直抵下游出水口,蜿蜒延伸300多米,十分醒目。
現場負責施工的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一工程局項目總工徐申飛告訴記者,這是一條專門保護魚類修建的魚道設施,為漢江魚類洄遊上溯産卵提供通道,是工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總投資達2000多萬元。
興隆水利樞紐建設管理處處長魏立成説:“作為一項生態補水工程,興隆水利樞紐十分重視生態建設,不但主體工程加大了生態建設投資,而且安排了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專項投資共3200多萬元,做到了與主體工程設計、施工、使用‘三同步’”。
近年來,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建設方針,按照“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原則,不斷加大生態建設投資力度,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千里“綠色長廊”,生態效益凸顯。
在東線,一期工程超前治理了沿線河道的水污染,規劃安排了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流域綜合整治以及截污導流等五大類、426個項目,總投資達153億元,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通過治污,東線黃河以南36個控制斷面中,35個達到了規劃目標,達標率為97%,輸水幹線水質基本達到三類標準。沿線的南四湖區內一度絕跡的小銀魚等野生魚類又回來了,珍稀鳥類、植物日漸增多,湖區生態得以修復,重現生機與活力。
為保證東線一期工程2013年通水前實現水質目標,“十二五”期間,針對個別不穩定和尚未達標的控制斷面,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又分別制定了水質達標補充方案,投資額將達到200億元。目前,補充治污項目大部分已開工建設,正陸續建成併發揮效益。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鄂竟平説:“通過推進生態建設,東線治污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種工程措施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新體系、新模式。”
在中線,南水北調工程超前開展了丹江口水庫及其上遊地區水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工作。據了解,為確保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達到二類標準,2006年開始國家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十一五”期間共安排規劃投資60.9億元。到目前,原規劃42個考核斷面中,達標斷面由規劃實施前的21個增加到35個,達標率由50%提高到83%。
2012年10月,《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正式實施,規劃總投資約120億元,以確保2014年中線通水前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達標。為加強中線水源區水質保護,2008年開始,中央逐年加大對水源區河南、湖北、陜西三省生態建設投入,將水源區各縣納入中央財政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範圍,累計轉移支付資金115億元。監測表明,目前丹江口水庫水質總體良好,繼續保持二類水平。
為加強中線兩側水源保護,保障飲用水安全,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等四部門聯合部署並指導沿線開展兩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在幹渠兩側分別劃定一級水源保護區和二級水源保護區,有效控制一大批新上建設項目,對不符合法律和政策規定、存在水質安全隱患的項目堅決予以否決或調整;同時,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編制《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兩側生態帶建設規劃》,提出工程建設管理區及水源保護區內的水質安全防範和生態建設任務,開展生態帶建設,努力把南水北調工程打造成一條生態優美的千里“綠色長廊”。
鄂竟平表示,南水北調工程作為緩解我國北方地區缺水的戰略性工程,生態效益巨大,近年來通過在水源區及沿線大力實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改善上探索出了一條新路,為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