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萬就業目標“量”“質”並重
——信長星解讀“更高質量的就業”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徐博)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引起了社會極大關注。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2年就業工作的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
什麼是“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業質量提高是否意味著勞動密集型崗位的減少,“中國製造”是否會因此喪失成本優勢,大學生和農民工在其中又有哪些機遇?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
“量”“質”並重,勞動密集型産業空間巨大
“‘更高質量的就業’,主要是從宏觀層面講的,其含義應包括充分的就業機會、公平的就業環境、良好的就業能力、合理的就業結構、和諧的勞動關係等。”信長星説,“這就要求我們在就業工作中,不僅要注重就業規模的持續擴大,還要注重就業質量的不斷提升,增強就業的穩定性。”
信長星説,“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並不意味著只求“質”,不顧“量”,而是推進就業“量”與“質”的共同發展,互促共進,良性互動。
“國際上評價就業質量時,一般也是先要看就業機會的獲得。如果失業率較高,大量勞動者得不到就業機會,就談不上提升就業質量。”信長星説,“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存在大量失業人員,相當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那麼即使少數人就業狀況再好,對整個社會而言,就業質量自然不能説是好的。”
他強調,在我國,過去、現在和將來,解決好就業問題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並存、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相互疊加、城鎮就業壓力與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壓力以及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交織的基本狀況難以改變,促進勞動者充分就業仍然面臨著巨大的現實壓力。
“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的前提,還是要在發展的基礎上擴大就業規模。”信長星説,“這與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發展並不矛盾。相反,勞動密集型産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中國製造”成本優勢不會喪失
有人認為,工資提高可能使“中國製造”喪失成本優勢。人社部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有16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19.7%,雖然較去年22%的增速有所放緩,但仍屬於高增長。
“只要工資增長水平不超過勞動生産率增長水平,這種增長就是可以持續的,就不會讓‘中國製造’喪失成本優勢。”信長星説。
信長星同時指出,除了工資成本外,企業家進行投資還要考慮一個國家的投資環境、産業鏈配套、人力資源素質、物流成本等很多因素,我國在這些方面有著較強的優勢。
信長星強調,下一步,人社部將大力加強職業培訓,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形成面向所有勞動者終身學習的職業培訓體系,促進勞動者整體素質的提高,幫助勞動者實現更穩定的就業。
“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最根本的還是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戰略思想,堅持科學發展。”信長星説,“在發展的基礎上創造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同時不斷優化就業結構,不斷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和就業保障水平。”
産業轉型升級為大學生、農民工創造更多機遇
“産業的轉型升級為大學生和農民工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尤其是技術密集型産業。”信長星説,“比如服務外包,每年都能解決幾十萬人的就業;再比如網上創業也解決了很多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這一新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就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順應了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對於推動經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信長星説。
他強調,提升就業質量,應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過程緊密結合起來,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不斷改善就業結構,著力提高第三産業就業比重,穩定第二産業就業份額,挖掘第一産業特別是現代農業就業潛力,以結構的優化推動就業質量的提高。
信長星同時指出,十八大報告同時還強調,“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
“工作本身並無高低貴賤之分。政府要努力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引導樹立合理的擇業觀,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讓勞動者人盡其才。”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