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江西農墾改革成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輸送者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2月26日 16時38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昌12月26日電(記者沈虹冰 郭強 涂超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在農業大省江西,當地農墾系統在改革中通過推進城鎮化建設、促進集約化經營以及盤活農村資源等舉措,使農村發展的“包袱”變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輸送者。

    農業人口轉移:讓生活有質量有尊嚴

    江西洋峰墾殖場職工黃有霞所在的熊家嶺分場地處偏遠山區,條件艱苦。“家裏種了20多畝田,收入很少,一家幾口擠在30平方米的老房子裏,一遇下雨屋裏到處漏雨。”黃有霞説。

    如今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2010年,江西啟動農墾系統改革,洋峰墾殖場借機加快推進集鎮建設,吸引農場職工到鎮上安家就業。今年,黃有霞順利申請到一套保障房,並在附近的工業園區找到了工作,參加了社保,每月工資近2000元。

    “感覺這一切像是做夢一樣。”雖然身患癌症,但黃有霞還是一臉樂觀地告訴記者,今後她要更加珍惜身體,好好享受有質量有尊嚴的生活。

    江西省農業廳副廳長、農墾辦主任唐安來説,未來農村人口的轉移已成為必然趨勢,在農墾系統改革中,江西省抓住機遇,加快農場城鎮化建設步伐,率先推進農工市民化。

    “現在農戶種植50畝水稻可以達到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種植100畝就能達到致富水平。我國現有耕地約18億畝,按這個標準,需要多少農民是能測算出來的。”唐安來認為,農民要想致富必須減少農民數量,把他們往城市轉移,而江西農墾系統20多萬職工的安置就是對此的一個探索,這些人安置好了,將對未來我國上億農民的轉移提供示範作用。

    農業集約經營:讓生産有出路有方向

    今年49歲的陳志華是洋峰墾殖場職工,但和黃有霞不一樣,在改革中他並沒有選擇搬到集鎮生活,而是繼續留在分場,租種別人留下的農田。

    洋峰墾殖場場長劉小峻介紹,以前農場大部分職工都是靠種田為生,人多地少,生活普遍比較困難,近年來當地通過把職工往集鎮轉移,大大減少了務農人口,現在墾殖場的農田主要集中在剩下的15%的職工手中。

    以前種10多畝田、一年收入幾千元的陳志華告訴記者:“在其他人搬到集鎮後,我租種了別人120多畝田,通過機械化耕作,現在一年下來有10多萬元收入。”如今,通過種田富裕起來的陳志華已經買了小汽車。

    江西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尹小健説,農業生産比較效益偏低,必須通過集約化經營來獲取規模效益,當前隨著國家惠農強農政策的實施以及農産品價格的走高,農村土地的集約化已經有了內生動力,不需太多行政干預,只用制定相應政策加以引導推動。

    唐安來表示:“現在農村青壯年勞力大都外出務工,很多人擔心未來沒人種田。但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前景恰恰是要把握規律,推動土地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並通過構建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實現農業機械化生産,這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出路和方向。”

    農村發展活力:改革有陣痛更有“紅利”

    記者了解到,江西省農墾系統改革中還有一大亮點就在於充分利用農村的土地、生態等資源,通過招商引資加以盤活,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在江西省余幹縣康山墾殖場,當地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尚沃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了3000畝高標準池塘泥鰍高效生態養殖基地,年産值近億元。

    康山墾殖場黨委書記胡少輝介紹,這3000畝養殖基地地處鄱陽湖濱湖地區,地勢低窪,不適合種植水稻,以前150元一畝對外出租都沒人要。“但現在這家企業給我們的租金是550元一畝,另外還要收取50元/畝的排灌費,比原來翻了幾倍。”

    除了土地升值外,招商引資也帶動了當地職工致富。養殖基地負責人孫曉明介紹,在公司帶領下,現在周邊已有50余戶農戶搞起了泥鰍養殖,每畝收益5萬到8萬元。

    唐安來表示,隨著改革的深入,農墾系統在資源、組織等方面的優勢日益凸現,各類主體的投資熱情空前高漲。2012年,全系統共引進項目302個,實際到位資金93億元。 

 
 
 相關鏈結
· 水利部: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 山東省首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在山東農業大學成立
· 湖北省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發證 促進農村發展
· 教育部科技部部署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綜述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