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2月28日電(記者 陳良傑、張濤、劉元旭)統籌城鄉發展、破除城鄉二元分割,對於天津的農民來説,這個籠統的概念已變成真切的實惠:全市城鎮化率已達80.5%,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和省級統籌,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和農村養老補貼等制度……
“一樣的土地,不一樣的生活”,天津城鄉之間正悄然進行著從割裂到融合的演變,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3:1,為全國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翻天覆地變化的背後,是“力爭建成全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科學發展選擇,是踐行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一系列創新制度設計和生動實踐。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首次超過城鎮居民
一直以來,城鄉差距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最大問題。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天津近年堅持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堅持以産業化提升農業、以城鎮化帶動農村、以工業化富裕農民,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實力。
武清小王古莊村村民李文龍,原來在家種地,年收入不足兩萬元。現在,李文龍在工業園一家企業上班,一年有六萬元的收入。李文龍説:“收入提高了,我覺得現在每天都充滿了幹勁。”
記者了解到,天津農民收入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1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15.5%,增幅首次超過城鎮居民。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梁琪認為,天津完全有條件在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上走在全國前列。
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天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帶動區縣經濟發展。截至目前,共推出八批880個區縣重大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天津市農委主任張國慶説,竣工投産項目對天津區縣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0%以上,郊區生産總值佔全市比重由五年前的22.9%提高到現在的29.9%。
在此基礎上,天津以示範小城鎮建設為龍頭,先後出臺了多項支持政策措施,統籌推進示範工業園區、農業産業園區、農村居住社區“三區”聯動發展,促進農村居民就業和收入增長。數據顯示,目前,天津123個建制鎮鎮區從事二、三産業的從業人員比重超過80%。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6829元,佔到可支配性收入的57.4%。
增加市民待遇實現真正城鄉統籌
玉石莊村是天津盤山腳下的一個普通村莊,記者日前在這裡看到,投資1.6億元、總計83棟的新村住宅建設已基本完工。村黨支部書記韓振説,新村整體規劃充分體現自然人文、生態環保特色,實現了污水循環和垃圾無害化處理。
這只是天津近年構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供給機制的一個縮影。天津以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為主要目標,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和管網入戶工程、電氣化建設工程、生活污水處理試點工程等。目前,累計建成文明生態村1023個,佔農村總數近三分之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遠郊五區縣全部完成了電氣化縣建設,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縣縣電氣化。
為真正從體制上解決多年來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讓在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民沒有被剝奪感,天津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同時,天津以“農民待遇不變、增加市民待遇”為核心,開始在43個村探索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制改革、農改非、撤村改居促進城鄉一體化的“三改一化”創新實踐,著力破除城鄉二元壁壘,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使農民享受更多的城鎮化收益。
創新社會管理讓“新農民”富而樂居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天津目前已建成農民還遷住宅樓2131萬平方米,累計有43萬農民遷入新興的居住社區,原有的農村管理體制已不適應城市化發展的要求。為此,天津各地立足實際積極探索社區管理的體制與機制創新,為農民過上“安居樂業有保障”的生活提供堅強支持。
作為工業化城區的大港,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打破,農村社區不斷增加,大港工委書記張志方説,大港推行社區網格化管理,投資2300多萬元,建成22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實現了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全覆蓋。
記者了解到,按照天津東麗區城市化發展規劃,到2014年全區109個村將全部遷入新社區,實現農村形態向城市形態的徹底轉變。東麗軍糧城新市鎮建設是天津規劃最大的農村城市化項目。這個街的和順園小區容納了四個村約8000名村民。“在新型社區裏,原有的管理模式肯定無法直接套用。”軍糧城街黨委書記魏建明説,為此,在社區管理方式上推行“一個社區、雙線管理”的模式,即社區管理中心和村幹部兩條線無縫鏈結,相互配合,共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