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對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全面部署,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指明了前進方向。對上海來説,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統領各項工作,按照習近平同志和中央關於上海要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和科學發展先行者的要求,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黨的建設,努力開創上海各項工作新局面。要實現以上目標,關鍵是要把握兩條。
一、牢記使命,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過去30多年來,我們國家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浦東開發開放20多年來,上海實現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跨越,靠的是先行先試、改革開放。面向未來,上海要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還要靠率先推進改革開放,用改革的最大紅利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
改革開放不進則退。上海已經到了沒有改革創新就不能前進的階段。上海開放度高,轉型發展也更早,一些其他地方沒有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往往首先遇到,過去有用的一些老辦法不再管用,拿人家的現成辦法也不適合,只有先行先試、大膽創新,才能前進。改革創新,説易行難。更高發展起點的改革開放,必然有更大挑戰、更多困難,也會遇到更深層次的利益矛盾和體制障礙。這一時期,我們推進改革攻堅,既要有勇氣,更要有智慧,沒有勇氣幹不了,沒有智慧幹不成。要堅決克服改革創新的畏難情緒,防止改革恐懼症、疲勞症滋生蔓延,也要防止急功近利、不求實效、盲目冒進。要以更大智慧,把握時機,堅持先行先試,全力抓好重點領域的改革,堅決突破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瓶頸。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上海深入推進改革開放,關鍵要在“三強化、一調整”上下大功夫。
一是強化改革推動。要始終做到改革開放的思想不僵化,步子不停頓,力度不減弱,工作不放鬆。要把握好勢與度,抓住機遇、聚焦突破。把握勢,就是要順勢而為,不逆勢而動,有序推進改革。每個時期都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經濟上升期與下行期也各有特點,有的改革措施適合在經濟上升期推行,有的改革措施在經濟下行期推出反而有利,這就要求我們順勢而為。把握度,就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統籌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穩步推進改革。只有把握好勢與度,改革才能不錯失時機,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實效。要先行先試、大膽探索。把握大勢大局,看清方向,想透問題,找準著力點,從小的切口入手,實現重要的政策性制度性先行突破。上海按照國家部署,率先進行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就是成功的先行先試突破。今年還要繼續深化,力爭再向前跨一步,並注重提升與全國營改增擴大的聯動效應。
二是強化市場作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要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擁有比較完善的市場體系,是上海的一大優勢。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是配置市場資源的能力。我們抓經濟工作一定要進一步強化市場作用。要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而不是強化政府的權力;要充分發揮企業、基層、群眾的創新創造活力,而不是依靠各部門、各地區的行政包攬包辦能力;要充分體現市場開放公平的競爭,而不是固化行政權力、壟斷利益對市場的封閉分割。今年改革的重點,要牢牢抓住大市場、依託大市場,加快集聚引進各類功能性機構,包括金融、貿易、航運等産業的各種功能性機構。還要認真深入研究一些具有操作性的辦法,突破一些制度性障礙,打破壟斷、放寬準入,深化投資領域改革,擴大社會投資。上海應在卸掉“彈簧門”、打破“玻璃門”方面走在全國前面,這是中央要求的,也是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的牛鼻子、突破口。
三是強化創新驅動。創新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強化創新驅動,就是要從大規模投資推動和資源性、資本性要素推動,轉向由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人力資本提升共同驅動,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我們要大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充分發揮張江高新區的創新示範帶動作用,增強整個城市的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能力,特別是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力爭在科技創新、産品創新、産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出臺一些重大舉措。
四是調整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深化改革,對政府來説,要加快擺脫習慣於用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社會發展的思維方式和管理模式,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係,更多依靠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來管理。我們提出上海要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産業結構、建成“四個中心”,今後發展的重點就是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這個戰略也是國家戰略,這種競爭力就是國際競爭力,這就是為國家的發展戰略服務。要實現這個戰略,必然對城市的法制環境、創新精神、多元文化、民主決策及社會誠信等提出新要求。如果我們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模式不作相應調整,不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就會越來越制約城市活力,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工作總的方向是:凡是市場能夠決定的,就交給市場;凡是社會有能力承擔的,就放給社會;凡是社會組織和仲介機構可以作為的,就依靠其發揮作用;凡是政府能購買服務的,就向社會購買,切實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
二、牢記宗旨,始終踐行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歷來是我們黨的基本觀點,群眾路線始終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黨的幾代領導同志都十分強調群眾觀點,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取得偉大勝利,靠的也是堅持群眾觀點。俞正聲同志在上海工作時,深情地告誡我們,“群眾觀點須臾不能忘記”。對群眾觀點我們也幾乎開大會必講,有些同志可能感到是老生常談了。但老生常談還得談,群眾觀點還要反復講。因為我們還有一些幹部的群眾觀點並不牢固,辦事情、做工作、定政策等還沒有全面徹底地落實群眾觀點,還沒有找到新形勢下聯絡群眾、服務群眾、做好群眾工作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甚至群眾高興的一些好事都辦不好。中央要求上海當排頭兵、做先行者,如果群眾觀點不強,根本當不了排頭兵、做不了先行者。
樹立群眾觀點,不是一句空話,不是靠喊出來的,而是靠幹出來、做出來的。群眾利益無小事。樹立群眾觀點,首先要正確把握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的關係,用科學的機制和辦法,統籌兼顧各方面群眾的關切,切實解決群眾的利益問題。當前,群眾關心的很多問題是經濟利益問題,有的是過去積累下來的老問題,有的是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還有的是在轉型發展中可能會逐步凸顯的問題。只有真正解決這些問題,群眾對我們才會滿意。新形勢下解決群眾的利益問題,一要把握群眾新期盼。現在,老百姓生活好了,一些原來不是問題的問題或者不是很突出的問題,逐漸成了群眾十分關注的問題,比如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環境問題、安全問題、交通問題。對這些問題,如果我們還停留在過去的認識上,工作就會被動,群眾就不會滿意,必須主動回應群眾關切,積極加以解決。比如,現在的分配差距過大是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著力解決收入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二要更加注重公平正義。過去群眾關心的是利益給多給少,現在更加關注公平正義,如果不公平,即使自己得到的比以前多,還是不滿意的。我們只有更加注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才能更好地為民服務、取信於民。三要更多地靠制度。到了現在這個階段,落實群眾觀點,解決民生難題,都不能臨時想、隨意定,更不能就事論事地出政策,要更多地靠法律、靠規則、靠制度。要有基本規則、基本制度設計,還要有可操作的實施辦法,使大家看得懂、群眾能明白,遇到具體的事就按制度辦。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就各方面一起討論修改制度。
樹立群眾觀點,還是要密切聯絡群眾。群眾觀點,老是在辦公室裏,總是在文山會海中,是不會有的。還是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群眾,與群眾建立血肉聯絡。同過去相比,現在幹部扎到基層蹲點少了,機關裏缺乏基層經歷的年輕幹部多了,幹部做經濟工作花的時間多了、能力也強了,但與普通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打交道的時間少了、能力也弱了。對此,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泰然處之。新形勢下密切聯絡群眾,一是行之有效的老辦法要繼承。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更多地沉下去,直接面對面與群眾交流、聽群眾意見,把握群眾所思所想。要組織幹部到困難多、群眾意見多、矛盾集中的地方蹲點,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要繼續組織市級機關青年幹部到基層交流鍛鍊,與群眾直接打交道,磨練和樹立群眾觀點。二是現有的辦法要做實。比如,這兩年我們建立了領導幹部接訪下訪、黨代表和人大代表聯絡群眾等制度,進一步暢通和拓寬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在完善、落實制度上下功夫,要在見實效上下功夫,防止搞花架子、流於形式。三是新辦法要探索。網絡等新媒體在群眾中的覆蓋面、影響力持續擴大,特別在青年人中影響更大,不能低估,應當成為信息化時代我們密切聯絡群眾的新平臺。現在有了政務微博,今後還要堅持探索領導幹部廣泛直接聯絡群眾的新形式。
樹立群眾觀點,必須倡導共建共享。講群眾觀點,既要盡最大努力做到盡力而為,又要不超越可能,量力而行。在這方面,要特別注意防止“三種傾向”:一是防止工作大包大攬,企圖包辦群眾所有的問題;二是防止政策“翻燒餅”,解決了老問題,又帶來了更多的新問題;三是防止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盲目吊高胃口,喊空口號,開空頭支票,這不是真正對群眾負責。要尊重群眾主體地位。要引導廣大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在制度上做到鼓勵勞動、鼓勵創造。要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要引導和服務群眾。民生工作不能簡單跟在群眾後面亦步亦趨,不能做老好人,更不能用公共財力和資源,用片面的方法去博取一時的掌聲。要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法治理念來處理社會矛盾和利益問題,堅持依法辦事,引導群眾依法維權,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