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記者錢彤、劉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5日會見日本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鄭重闡述了中國對日政策。國家責任、政治智慧、歷史擔當,三句話言簡意重,為破解自日本去年9月非法“購島”以來中日關係的僵局提供了一把鑰匙。
邦交正常化四十多年來,互為重要近鄰的中日兩國關係時晴時雨。但雙邊關係中何為大局;面臨問題和困難時,政策選擇孰重孰輕;情勢危急時,是妥善管控還是試探“紅線”,應該説是清楚的。否則,不會有山口在關鍵時刻的來訪,也不會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親筆信中有關“日中關係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的表述。
要承擔國家責任,日方就不應打所謂“民意牌”,無視甚至俯就右翼勢力動搖中日關係基礎的言行。而應言行同步,不能這邊講大局,那邊卻試圖“圍堵”中國,甚至通過軍事演習等手段“示強”。不容忽視的是,日本右傾化已漸顯從社會思潮邁向政策實務的態勢,引起亞洲鄰國乃至世界的警覺。可以預見,日本越“向右轉”,右傾化勢頭越猛,就越會偏離其成為“正常國家”的目標,越偏離其應當承擔的國家責任。
要展現政治智慧,日方就應謙虛地向兩國老一輩領導人學習,深刻體會他們在中日關係關鍵節點上體現出的胸襟和氣魄。特別是對話進行期間,還講釣魚島爭端“不是討論的問題”,實在無益於對話的進行和延續。
要具備歷史擔當,日方首先要直面歷史。中日關係的複雜性或多或少都與歷史有關。直面歷史,是真正卸下沉重的包袱;正視歷史,中日兩國才會有真正和平的未來。歷史擔當同時也是沉甸甸的責任,當下要深思如何克服困難,管控危機;長遠要謀劃把一個什麼樣的中日關繫帶向未來。
對中日關係而言,兩國間四個政治文件是中日關係的壓艙石,應堅持遵守。只有大局在胸,方能把握方向,進而才能進一步探討兩國間許多已被擱置、本應更為重要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