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2月19日電(記者 陳晨、張晨俊)登上從家鄉始發的列車時,窗外的秦巴大山深處正淅淅瀝瀝地飄著小雨,43歲的四川宣漢籍農民工萬國固扛著重重的行囊,牽著妻子的手,穿過擁擠的人群來到座位坐下。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東莞一家手機外殼製造企業。列車開動的一刻,最令他們放心不下的,卻是留在家鄉年邁的父母。
大年初九下午,跟隨著如潮人流,記者登上了西安鐵路局安康車務段一列從四川宣漢發往廣州的臨客列車。這是一列已經為川陜兩地外出務工人員服務了15年的“農民工專列”。新春伊始,車廂內照例瀰漫著興奮和離愁的味道,在當地,有“三六九往外走”的傳統。
“我們在廣東打工十幾年了,每年都是初九坐這趟車離開。”萬國固説,現在兩個孩子大了,不用操太多心,他們兩口子每年務工也有4萬多元的收入,“日子比過去好了很多”,但日漸衰老的父母,是他們心中最深的牽掛。“孩子都在外面,最怕接到老人生病的電話。雖然現在有新農合,看病不是太大問題,但子女不在身邊,還是有太多不便。”
在四川宣漢、陜西紫陽等勞務輸出大縣,農民工外出務工有拖家帶口的傳統。但奔馳的列車,依然載不動他們逐漸老去的雙親。25歲的陜西省紫陽縣城關鎮農民孟凡宏在外務工多年,從廣東、內蒙古再到省會西安,一路輾轉,今年他將務工的地點選在家鄉安康市。“父母身體越來越差,是他們牽著我越走越近。”
50歲的唐宗榮今年又是帶著孫子孫女一起到廣東務工。“我們兩口子在惠州打工,9歲的孫子在當地上學,兒子兒媳都已經在深圳工作,全家人一年的收入也有七八萬元,還可以經常團聚。但岳父母還在家裏,老人們離不開家,我們的心也離不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