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凝聚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迎接全國兩會述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2月24日 09時52分   來源:新華社

凝聚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迎接全國兩會述評之一

    新華社北京2月24日電(記者陳二厚、劉錚、安蓓、雷敏)對37歲的史俊來説,2013年的春天非同尋常——去年,他和兩位朋友在山西和順縣李陽鎮承包了1000畝耕地,蓋起138個蔬菜大棚。今年春節,這裡産出的有機蔬菜開始擺上周邊城裏人的餐桌。

    農閒時,史俊總喜歡爬上後山,凝望寄託著他夢想和未來的這片土地:“為這個選擇我們搭上了全部身家,壓力很大,更充滿期待。”

    此刻,行進在復興征程上的中國,也面臨著不同尋常的歷史節點——這是黨的十八大後的開局之年,是“十二五”進程過半之年,也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的重要一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華民族離偉大復興的夢想從未如此之近。

    宏大的民族復興夢與每個人的夢想緊密相連,匯聚成動人心弦的“中國夢”。在實現夢想的衝刺中,靠什麼提供動力?靠什麼攻堅克難?

    答案唯有改革!2013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作為凝民心、聚民智、謀發展的盛會,如何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舉國關注,萬眾期待。

    改革催生中國夢,使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

    這是兩組天淵之別的數字——2012年,中國GDP總量邁上50萬億元臺階,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24565元和7917元;而1978年,這組數字分別是3645億元、343元和134元。

    30多年,中國經濟以年均9.9%的增長率,極大地改變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二,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

    創造奇跡的奧秘在改革。縱觀3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週期,每個週期約10年,恰好對應改革開放的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的放權讓利改革、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新世紀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三輪改革一步步把個人和企業從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中解放出來,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動力,實現了中國社會三次關鍵的歷史性轉折。

    “如果説有‘中國奇跡’的話,那實質是‘改革奇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一語中的,“沒有改革,就沒有現在的發展。可以説改革為中國夢奠定了前提和基礎,改革催生了中國夢。”

    國家好,民族好,個人才會好。30多年的改革,不僅帶來了物質財富的急劇躍升,也改變了無數中國人的命運,孕育了無數夢想。

    “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我在黑龍江北大荒當知識青年時最大的夢想就是上大學,但沒有機會。1977年恢復高考,我人生中第一次有了參加公開平等競爭的機會,不僅考上大學,還成長為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感慨。30多年的改革,不僅為中國夢奠定了前提和基礎,更使中華民族比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

    在胡鞍鋼看來,這一觀點“言之有據”:從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分析看,2006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2009年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出口國、世界第三大專利與基礎專利申請國;2010年成為世界第一大製造業生産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生産國;2012年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進出口國。

    “改革帶動和釋放了中國的人口紅利、人力資本投資紅利、就業結構變革紅利、所有制變革紅利、科技進步紅利和開放紅利。不僅推動了中國經濟起飛,融入世界經濟,還根本改變了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這是一百多年來從未有過的。”胡鞍鋼認為。

    沒有改革的突破,就談不上機遇、發展,更談不上紅利。改革是實現中國夢的最大推動力

    34歲的孔祥元兩年前來北京做保安,妻子和女兒在山東曲阜農村。住在城市,他只能旁觀著別人的生活。“城市房價高,生活成本高,孩子中高考受戶籍限制,全家來這裡生活對我來説難以企及。”他説,“人總得面對現實。”

    對夢想,孔祥元並不諱言:“社會在發展,人也在發展。我出來打工,多掙些錢,讓女兒受到更好教育,考上好大學來大城市生活。”

    孔祥元的現狀和夢想,是轉型期中國的一個縮影。受益於30多年改革開放釋放的制度紅利,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國際地位大為提升。而另一方面,城鄉社會變遷加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艱難、利益格局漸趨固化、資源環境瓶頸凸顯。實現人民的新期待、新訴求、新夢想,任務尤為艱巨。

    我國已進入發展型新階段。“在這個階段,經濟起飛期傳統的紅利逐步衰減。能不能有效轉化動力系統,能不能形成新的紅利,對我國至關重要。”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高尚全説。

    “發展的動力何在?改革過去曾經是、現在依然是中國最大紅利。就是要抓住國內巨大需求潛力提供的重大機遇、發掘人口城鎮化的巨大潛力,而這取決於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實質性突破。”遲福林認為。

    當前中國發展和轉型中遭遇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大多帶有體制機制性因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靠改革。沒有改革的突破,就談不上機遇、談不上發展,更談不上紅利。

    ——繼續激發中國經濟活力要靠改革。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一個組成部分,當前中國民營經濟發展不斷遭遇“彈簧門”和“玻璃門”,一些行業和領域的行政壟斷抑制了市場競爭,影響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和市場信心。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深化改革。

    ——提升中國經濟競爭力靠改革。在人口紅利消減、勞動力成本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國際産業分工格局正在出現變化,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出現了向東南亞等成本更低國家和地區轉移的勢頭,中國經濟傳統競爭力受到衝擊。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能否變挑戰為機遇,就看改革是否到位。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要靠改革。填飽肚子、越過越好之後,今天的人們更重視社會公平正義,對新的發展成果分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原有的收入分配體制、社會管理體制、公共服務體系、城鄉二元結構等越來越不適應新的形勢。改革能否在調整利益關係、解決利益失衡上取得重要進展,將牽動和影響發展、穩定大局。

    ——建設“美麗中國”要靠改革。近期全國多地出現嚴重霧霾天氣,再次引起人們對生態保護的強烈呼籲。保護生態,光靠政府強制命令遠遠不夠,關鍵是通過改革建立一整套體制機制。

    “十八大後改革形勢比較好,上下改革共識正在形成,要儘快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有效釋放改革紅利。”高尚全説,“未來五到十年的改革,時間空間有限,改革與危機賽跑不是危言聳聽。我們絕不可貽誤改革的機遇。”

    最大限度地聚合推動改革正能量,用勇氣涉急流、渡險灘,用實幹開新局、寫新篇

    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已經形成共識。可一具體到某一領域的改革,又往往意見不一,難以在實踐中推動。這就是今天改革面臨的難題。

    改革所處的時代環境和面臨的攻堅任務已發生深刻變化,現在的改革,動輒牽一髮而動全身,錯綜複雜、難度更大。

    “改革進入新階段,不僅是因為剩下的都是硬骨頭,關鍵是面對的利益關係矛盾比較突出。如果沒有足夠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改革很難有實質性突破。”遲福林認為,解決改革的思想阻力和利益阻力,關鍵是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和頂層推動。

    站在新的起點上,改革正面臨難得的重要“窗口期”。“要儘快提出改革的總體方案,用大的力度部署和深化一些全社會關注的重大改革。改革攻堅,關鍵在於實現重點領域和重大課題的實質性突破。”高尚全説。

    “十八大報告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之一就是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今年應以此為目標,設計出臺新的改革藍圖。”國家發展改革委體改所所長聶高民認為。

    展望未來,用改革的紅利釋放發展的潛力,路徑日益清晰:

    ——瞄準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推進改革。政府職能的轉變,不僅是取消行政審批項目,精簡合併機構,要從根本上解決一些政府部門職能越位、缺位、錯位的扭曲,把可以由市場辦的交給市場,把可以由社會組織辦的交給社會組織,把應該由政府辦的辦好。

    ——瞄準釋放城鎮化的巨大潛力推進改革。現階段中國發展最大的潛力在城鎮化,而城鎮化潛力發揮最大的阻力在城鄉二元結構。今後要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結合政府公共服務體系、財政體制、社會管理職能、土地管理制度等多方面改革,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瞄準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改革。進一步推動資源價格、稅費和環境稅改革,以經濟杠桿撬動企業和地方節能減排的積極性。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由企業牽頭實施産業目標明確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現科技和經濟的緊密結合。

    ——瞄準民生改善推進改革。民生永遠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通過教育、醫療、養老保險等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機制的完善,建立公平的起點和基本的安全保障網。要通過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社會自律組織的發展,舒緩社會轉型期的種種矛盾,更好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要通過收入分配改革,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培養社會穩定力量。

    改革釋放潛力、激發活力。人們期待,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吹響更加嘹亮的改革號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每個普通中國人的夢想,注入新的不竭動力。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3月5日
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3月3日在京開幕
歡迎中外記者屆時前來採訪

    新華社北京2月1日電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將分別於2013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和全國政協辦公廳今天宣佈,歡迎中外記者屆時前來採訪。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將在中國北京西長安街北側的梅地亞中心(北京復興路乙11號)設立新聞中心,負責接待和安排中外記者對會議的採訪。新聞中心將於2月26日正式開展工作。 >>>詳細閱讀 

公安部:兩會安保要最大限度減少對社會影響

    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記者鄒偉、史競男)針對今年全國兩會社會面安保工作,公安部要求各級公安機關把嚴格公正規範和理性平和文明的執法要求落實到位,妥善處理好保安全與保民生、維護秩序與文明執勤的關係,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正常社會活動的影響。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北京市召開服務保障全國“兩會”工作部署會
· 光明日報時評:期盼全國兩會能夠繼續務實高效
· 公安部:兩會安保要最大限度減少對社會影響
· 郭聲琨等走訪基層檢查指導春節和兩會安保工作
· 支樹平在京督察春節和“兩會”質量安全監管工作
· 趙克志:貫徹省“兩會”精神 突出抓好六方面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