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記者 李柯勇、陳俊俠、烏夢達、王艷明)2013年全國兩會,中國佈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新起點。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在這個歷史節點上,“中國新政”不僅讓國內公眾充滿期待,國際社會也高度關注。
世界發展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實現“中國夢”,前路鮮花簇擁,也荊棘遍佈。發展的新動力何在?深層難題如何破解?中國推進改革又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
〔熱點一〕領導人換屆:新理念、新風格、新期待
此次兩會上,將産生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壇吹起了改進作風、貼近民眾的新風。英國《每日電訊報》認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要容得下尖銳批評”的講話,給希望推進改革的人提供了鼓勵。
新一屆領導人的治國理念和施政風格,將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外交産生怎樣的影響?新領導人如何攻堅克難推進重要領域改革?如何解決與百姓利益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國內外公眾都拭目以待。
〔熱點二〕機構改革:新舉措呼之欲出,轉變職能是關鍵
今年兩會將審議、討論《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這也是轉變政府職能的一項重要舉措,各界期望很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進行了6次較大規模的機構改革。這次可望在2008年大部制改革基礎上,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成熟先行地繼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政府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完善部門設置。北京年輕“海歸”張揚盼望這次改革降低大學生創業門檻:“世界銀行去年做過統計,在加拿大成立一家公司需要5天1個程序,香港要6天3個程序,美國要6天6個程序,而中國需要38天14個程序。”
〔熱點三〕中國經濟:直面新挑戰,尋求新動力
過去一年,中國經濟企穩回暖。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50萬億元,7.8%的增速令世界矚目,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復蘇重要引擎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國際社會在關注,中國新一屆政府的經濟部署是否會給世界帶來“正能量”。俄羅斯《晨報》對中國擴大內需的努力充滿期待:“曾將全球都淹沒于中國商品海洋的‘世界工廠’如今有意成為世界頭號消費大國,這已成為‘全球性利好’。”
世界經濟充滿變數,中國經濟還面臨諸多嚴峻挑戰。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汪同三説,國內百姓更關心新一屆政府將如何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尋求發展新動力。
〔熱點四〕反腐倡廉:“‘老虎’‘蒼蠅’一起打”,構建“權力之籠”
去年以來,“表哥”“房姐”相繼被查處,顯示了網絡時代反腐的新威力;“‘老虎’‘蒼蠅’一起打”的給力表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心,加強“裸官”監管的指向,讓人們感受到新一輪反腐風暴勢頭正勁。
人們更期待的是制度層面的新進展。如何建立反腐倡廉的長效機制,如何加強對權力監督制約,需要兩會代表委員發表真知灼見。網友“俯首觀天”微博説:要把權力關進“籠子”,還要“把鑰匙交給人民”。
〔熱點五〕生態文明:霧霾壓頂,“美麗中國”面臨考驗
籠罩140萬平方公里的霧霾天氣、地下水大面積污染……高污染、高消耗的傳統發展方式再受拷問。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罔顧生態環境的事件仍時有發生。
為了減少PM2.5、頭一遭除夕沒放鞭炮的西安市民王智勇期待兩會掀起“環境監管風暴”。美國《洛杉磯時報》表示,公眾的大聲疾呼有望帶來更加清潔的空氣和更嚴厲的環境監管。
〔熱點六〕收入分配:2013改革提速,深層難題待破解
歷時八年之久,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終於在2013年出臺。縮小收入差距,是中等收入國家面臨的普遍難題。近年來,提高個稅起徵點、部分壟斷行業國企降薪等消息,都顯示了中國不斷嘗試破題的努力。美國《華爾街日報》將中國稅改計劃評價為“向收入差距舉起大棒”。
在溫州一家電器廠上班的農民工於曉説:“從‘國富’到‘民富’,就要更公平地分‘蛋糕’。”如何保證經濟增長與收入增長同步,如何進一步調節行業收入差距、提高勞動性收入比重等可望成為兩會熱議的話題。
〔熱點七〕社會管理:矛盾多發,實現公平正義需要新辦法
近幾年,“網絡問政”效果初顯,政府在解決百姓多元訴求、回應民意等方面積極創新。然而,因土地、環境等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屢屢發生。在社會轉型期、矛盾多發期,執政者的社會管理能力面臨嚴峻考驗。
尋求化解矛盾的新辦法,是兩會不可回避的話題。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教授吳忠民説,當前的社會矛盾許多都由民生問題引發,解決這些矛盾,要立足公平正義,上升到制度層面,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
〔熱點八〕民生期待:新老“三難”受關注,公共服務待加力
城鄉醫保覆蓋13億人,織就世界最大的養老保障網,保障房建設規模之大史無前例……近五年,中國的民生成績單亮點頻現。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角度看,民生領域一些體制性弊病仍然嚴重,公共服務領域欠賬不少。
“‘看病難、就業難、上學難’這‘老三難’還沒抖摟清楚,‘養老難、入托難、出行難’的‘新三難’又擺在面前。”蘭州市民李小強盼望兩會上改善民生的新信號,對他四世同堂的10口之家有所幫助。
〔熱點九〕新城鎮化:支撐中國未來增長,重在實現“人的城鎮化”
在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新四化”中,國際輿論對城鎮化討論最多。新加坡《聯合早報》注意到,儘管2011年中國的城鎮化率達到51.27%,但“2億多生活在城鎮裏的農民工實現了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還沒有實現身份和地位的轉變,尚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務。”
新型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人們期待在兩會上看到其更明確的路徑。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蘇培科認為,要防止房地産市場過熱造成的“偽城市化”,也要防止重走盲目擴張的老路,重在實現“人的城鎮化”。
〔熱點十〕國際關係:和平路線一以貫之,複雜形勢蘊含挑戰
“遼寧艦”下水,“運-20”起飛……中國國防新力量令世界矚目。周邊形勢複雜,兩會上會不會顯示出中國外交政策的新動向?國內外各界注意到,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重申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選擇長期不變,清晰劃定了維護正當權益、核心利益的原則底線。
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只會帶來更多發展機遇。美國智庫凱托學會高級研究員泰德·卡彭特認為,世界有理由相信中國在做一個負責任、具有建設性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