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裏約熱內盧3月15日電(記者 王帆)中國和南美第一大國巴西同屬“金磚國家”。作為全球新興經濟體代表,雙方不僅各自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其互惠共贏的合作模式也為兩國合作樹立了榜樣。由中巴兩國石油建設者架起的“能源生命線”在巴西家喻戶曉,堪稱雙方互惠共贏的典範。
巴西幅員遼闊、物産豐富,面臨著地區發展不均衡的困境。巴西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資源集中,近海有大量石油天然氣儲備,是該國經濟發展的依託,而在以農牧業為主的東北部和內陸地區,能源匱乏長期困擾著當地經濟發展。本世紀初,建設一條連接東南和東北部的跨區域能源輸送管道的想法應運而生,這就是在巴西家喻戶曉的卡塞內天然氣管道工程。
卡塞內項目全長1277公里,將採自巴西東南部海域的天然氣送至東北工業大州巴伊亞州,建成後的年輸氣量為72億立方米,既可用於居民生活,又可為當地大型燃氣電站提供氣源,緩解旱季水力發電站供電不足時的緊張局面,堪稱巴西的“西氣東輸”工程。
2004年,時任巴西總統盧拉力排眾議,將這一工程交給了中國。此後,中國和巴西兩個遙遠國度的石油建設者們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語言的障礙並未影響雙方團隊一見如故。據承建這一項目的中石化巴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中紅回憶,中巴雙方的施工人員互相取長補短,默契合作,彼此都欽佩有加。
在技術上,中方團隊在管道水平穿越技術方面的嫻熟運用令巴方讚不絕口,中方將管口自動焊接工藝帶入巴西,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而巴西方面成熟的沼澤地施工技術也令中方大開眼界。在管理上,辦事風格迥異的兩國團隊亦不斷磨合,巴西團隊對中方的高效表示欽佩,而中方則從巴西施工方那裏學到如何穩妥決策、降低各種風險。
卡塞內項目不僅在技術和施工方面得到業界首肯,在踐行社會責任方面也令當地津津樂道。全長一千多公里的管道,沿途地貌多樣,包括草原、濕地和耕地等,埋在地表以下兩米深處的管道,如何儘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當時是擺在施工方面前的課題。中石化團隊在實地勘察、精心規劃後,在回填土壤內播撒有機肥料和高質量草籽,使得回填后土地的草皮長勢甚至好于周圍土地,得到當地人交口稱讚。
此外,中石化採取用工當地化策略,施工人員中有超過99%為巴西籍員工,為當地創造直接就業崗位1.6萬個、間接就業崗位1.3萬個。
事實證明,卡塞內項目沒有令時任總統盧拉失望:303公里長的南段工程按期完工,974公里長的北段提前半年完工,盧拉本人先後4次親臨兩段管線的啟動和竣工儀式。
在中巴合作中,“互惠共贏”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如今,巴西東北部幾個州的數百萬市民每當打開爐灶烹飪美食時都會想起,是中國企業將天然氣千里迢迢送到家家戶戶的廚房;在一年中無法避免的旱季,中巴兩國的這一精誠合作又確保了當地的持續供電。
卡塞內項目的成功為中石化在巴西贏得“開門紅”。過硬的工程質量得到了合作方、巴西政府和業界的普遍認可,樹立了中國企業的良好信譽。
作為中巴合作的見證者,卡塞內項目巴方副總經理卡洛斯·施坦德説:“在攜手攻克了卡塞內這樣的大項目後,中巴兩國能源公司的工程合作還將繼續。基於此前的成功經驗,巴西方面對中國同行的信任和信心已建立起來,之後又簽署了天然氣管線等項目合同,雙方正在商討在化肥廠、煉油廠、成品油管線等下游基礎設施項目中繼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