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新華社記者 王敏)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報告顯示,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專利申請國。然而,“我國還遠不是創新型國家,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知識産權局局長田力普就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知識産權保護的熱點難點問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中國的“蘋果”和“三星”終將會出現
問:我國是全球第一大專利申請國,但一直沒有蘋果或是三星這樣的知名産品,今後會不會出現?
答:現在沒有這樣的産品,但是不意味著以後不會有。目前我們已經走上一個良性創新發展的道路。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我們推動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指明了方向,這必將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創新潛能和活力。
假以時日,我們必將在某個時候出現一些革命性的産品,能夠引領全球消費。我很有信心,按照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紮實推進,會有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産品來自中國。
走向國際化必須有知識産權戰略
問:不久前,蘋果和三星的專利官司,讓我們看到發達國家也面臨“專利戰”,這場糾紛給我國企業帶來怎樣的啟示?
答:實際上發達國家企業之間的專利糾紛,一直以來都是存在的。知識産權的這種糾紛,或説是競爭,是企業産品、研發在全球部署中産生的一種常態化現象。我國企業以前更多處在低水平發展階段,創新水平比較低,對知識産權掌控能力,以及把它作為一種參與國際競爭的工具等方面還不夠嫻熟。
這場糾紛給我們一個明確的啟示:企業要參與全球競爭,知識産權是繞不過去的坎。走向國際化,就一定要把專利、把知識産權戰略,放在企業發展戰略中,提早考慮通盤謀劃。
不要把專利問題政治化
問:近來,美國對我國企業發動“337調查”,您怎麼看?我國企業應該怎麼做?
答:美國的“337調查”在很大程度上被政治化了。知識産權官司糾紛非常複雜,涉及到技術、法律很多因素,需要相關各方面專家,經過正規的司法訴訟程序,對專利的保護範圍、對産品和所謂被指控受到侵權的這些産品進行對比評價,然後再分析得出結論。
但目前看,這些過程一概都沒有了,就是一紙投訴,美國當局就作出決定,而且大部分都是針對中國企業。這就讓人覺得,是不是“337調查”演變成了一種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
另外,美國選擇的企業也令人困惑。華為、中興這樣的中國企業,在知識産權方面都是國際領先的,也非常尊重競爭對手的知識産權。但為什麼這樣的企業受到了責難,這更讓人懷疑,“337”調查政治上的意圖可能更大一些。
世界將從中國創新中受益
問:這種把專利問題政治化的目的是什麼呢?
答:這樣做,還是目光比較短淺,目的是想以此遏制中國的創新發展。但中國走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實際上是會給發達國家帶來利益,世界會從中國的創新中受益,而且現在已經從中受益。
舉例説,中國企業要創新,去購買許多新裝備、儀器,很多都是日本、德國、美國進口的,這些産品是高附加值的。這給國外企業帶來商機、就業、稅收等。此外,中國目前的創新水平還比較低,缺乏很多首創性、原創性的東西,和發達國家有差距。中國的創新也會促使發達國家繼續往前走。
事實證明,中國已經不能再走過去的老路,只能依靠創新驅動發展,這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唯一齣路。任何一個聰明的政治家、理性的企業家,都應該歡迎中國搭上創新快車,一同發展共贏。
我國還遠不是創新型國家
問:您怎麼看山寨現象,我們離創新型國家還有多遠?
答:山寨在中國被娛樂化了,但這説明中國目前所處的階段。我國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創新型國家有二三十個指標,我們遠遠沒有達到這些指標,所以説現在我國還遠不是創新型國家。
比如,創新型國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標都在20件以上,美國超過30件,韓國超過70件,日本超過100件。我們去年是3.23件,今年能提前實現“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3.3件的目標,但還跟人家差幾十倍呢。2020年我們即便實現了一系列指標,也只能説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建設創新型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在我們就處於從模倣型向創新型過渡的階段,要有學習有模倣,但還需要通過努力培養創新文化、精神和氛圍。當創新水平越來越高,形成、擁有和使用的知識産權越來越多越來越好時,山寨將慢慢收縮。
目前我們一方面加大知識産權保護與執法工作,從2010年開始多部委聯合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産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並形成長效機制。同時,我們修改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等法律,核心是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另一方面,要通過努力,讓全社會認識到知識産權是有價的勞動成果,應該得到尊重得到保護,使創新精神和文化在我國得到弘揚和傳播,這點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