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3月17日電(記者 李榮)以“超級稻”為代表的我國水稻“高産路線”,有力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目前,國內水稻專家另辟蹊徑,從節水抗旱的角度入手,探索一條與“高産”路線並行不悖的“綠色生態”路線。
作為項目主持方的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負責人新近宣佈,育成的節水抗旱稻已在全國推廣,並在亞非貧水國家示範推廣。
節水抗旱稻的“綠色生態”之路,主要指向國內水稻種植中的資源和環境“瓶頸”以及佔據一定比例的中低産的“望天田”。
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主任羅利軍説,目前,中國農業耗水量佔全國總耗水量近七成,而水稻用水又佔到農業用水的七成。此外,中國還有較大比例的中低産田,不少是天然灌溉條件差的“望天田”。綜合起來看,節水抗旱是必定要走的一條“生態之路”。
據了解,作為國家“綠色超級稻”總體項目一個進展較快的突破口,水稻抗旱基因資源挖掘和節水抗旱稻的創制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在育成世界首例旱稻不育係“滬旱1A”之後,相繼育成旱恢2號和旱恢3號,實現雜交節水抗旱稻“三係”配套。其後形成一系列新不育係、新恢復係和多種新組合。
目前,在國內一些缺水以及“望天田”較為集中的地區,節水抗旱稻受到歡迎。根據評估,種植節水抗旱稻較水田減少甲烷排放86.7%,節約水資源50%,大幅度減少面源污染,生態效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