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濱海新區中新天津生態城:探路可持續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4月04日 07時22分   來源:人民日報

    從天津中心城區出發,一路向東,駛過美麗的彩虹大橋,路旁佇立的巨型“風車”——風力發電機提醒您,來到了位於濱海新區的中新天津生態城。5年前,這裡是成片的鹽鹼荒地,如今8平方公里起步區綠意盪漾,國家動漫産業園敞開胸懷,綠色建築拔地而起……

    天津生態城是中國與新加坡創建全球首個政府間合作的生態城,2008年9月破土動工。中新兩國政府簽訂協議,用10—15年時間建成30平方公里、擁有35萬居民的生態文明新型城市。

    資源約束:生態指標主導城市建設

    土壤鹽漬化程度高,全部是鹽鹼荒地、廢棄鹽田和污染水面,屬於水質性缺水地區,這是中新天津生態城落戶時的“家底”。中新兩國政府確定生態城選址以非耕地為主,在水資源缺乏地區,靠近中心城市,節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體現了在資源約束條件下,緩解城鎮化進程中人地突出矛盾。”生態城管委會副主任崔廣志説。兩國政府提出生態城要努力實現“人與人、人與經濟、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三和”,以及“能實行、能複製、能推廣”的“三能”目標。

    建設伊始,中新兩國規劃團隊制定了包括22項控制性指標和4項引導性指標在內的生態城市指標體系,並有一整套考核、監測、統計、評估系統。據介紹,國際上對生態城還沒有完整的量化評判體系,中新雙方共同填補了這項空白,其中不少指標高於發達國家現行標準。

    根據規劃,生態城要求綠色建築達100%,而在新加坡這一標準只適用於政府投資的2000平方米以上建築;2020年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於20%,與歐盟屆時的標準相當;土地緊湊開發,劃定禁建、限建、適建、已建區,建設用地混合佈局,居住與就業平衡。

    走進中新生態城的建成區和居住區,隨處可見帶有太陽能板和小風輪的“風光互補路燈”。

    “入住每戶都裝有太陽能熱水器,夏秋兩季可直接洗澡,冬天開熱水器也能節約不少電,地熱採暖來自地源熱泵……”紅樹灣小區居民劉玉鑫給記者算起“綠色住宅”的節能賬。在居民謝凱家,3隻智慧插座分別連接著電水壺、檯燈和空氣加濕器。“用一台平板電腦就可以控制這些電源,隨時查看耗電量,從一早到現在,燒水用了差不多0.1度電,很方便!”謝凱説。國內首個智慧電網工程,讓普通家電實現智慧管理。

    “生態城的所有建築都必須通過第三方綠色建築評價機構的認可,住宅的節能率達到70%,人均居住用地低層不高於43平方米、高層不高於15平方米,鼓勵出售精裝修住宅,減少二次裝修帶來的建築垃圾。”生態城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説。

    生態城還確定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每天人均垃圾不超過0.8公斤的控制性標準,而日本和美國分別為1.1和2.18公斤。環境局局長靳美珠説,生態城統籌管理垃圾産生、收集、運輸和處理,垃圾按戶分類投放,小區分類收集,統一分類運輸,就近分類處理。

    人文尺度:軟體管理成為“中樞神經”

    今年,劉家強老兩口在紅樹灣小區的新家度過了第一個春節。他們的第一印像是“環境真好”、“公共服務不錯”,小孫子在這裡上幼兒園,享受政府補貼。在生態城公用事業服務中心營業大廳裏,自來水、燃氣、供熱等全部面對面辦理。生態城學習新加坡“鄰里中心”興建的“社區中心”投入使用後,居民生活將更便捷。

    董瑩欣是首批從新加坡公共服務學院學成歸來的社工,回到生態城她與14名社工逐戶拜訪新遷的居民,了解生活需求和建議,送上聯絡卡和服務手冊。董瑩欣還負責管理生態城“網上社區”,及時回復居民諮詢、投訴和求助。

    “體現生態文明理念的軟體管理看不見,但像中樞神經一樣重要。”崔廣志説,“這就要求政府更多地引導,以人為本提供貼心的公共服務。”

    “例如綠色交通,我們通過完善公交路線,區內提供免費公交,吸引居民綠色出行,減少私家車的使用。”生態城建設局公用署署長劉文闖説,“我們設計了‘半地下’的停車場,緩解了‘全地上’的擁堵和‘全地下’照明耗電的不足。”在生態城,道路被規劃為機動車道和慢行綠道,道路兩側的慢行綠道各寬5米,提供給公共交通和自行車、步行等綠色出行的路面寬度遠大於機動車道。在生態城的起步區內,已有一個用於電動汽車的充電站和上百個充電樁,每天10余輛純電動汽車往返接送居民上下班。

    “人文尺度是慢行系統環境質量的核心要素。”雙方合資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裁何東雁認為。生態城在總體規劃階段就從內部將城市街區“十”字劃分,形成細密的肌理,全城四通八達的慢行交通設有濃郁的綠植、商鋪等公共設施及公共空間,“慢行綠道系統對行人和騎車人是舒適的。”何東雁説。  

    産業先行:生態城不是“空城”“睡城”

    從事商務諮詢的楊曉勇,起初為生態城推薦了40余家企業。發現這裡適宜創業後,他成立了萃英文化公司,在生態城置辦了房産。公司40余位同事中8人購買了生態城的公屋。

    “産業先行,通過綠色産業提供就業支撐,生態城不會成為人們擔憂的‘空城’、‘睡城’!”商務局局長楊柳快人快語。現在,全國10大民營圖書出版商中的9家、6家上市影視公司中的4家落戶生態城,以影視動漫、新聞出版、互聯網絡、廣告傳媒為特色的生態城文化産業2012年貢獻稅收4.5億元,佔生態城産業稅收的75%。出版企業註冊資金佔天津市的85%、廣告業産值佔濱海新區的83%。

    生態城設定準入門檻,禁止高污染、高能耗、粗放型産業進入,下大力氣引進高稅收、高附加值、高科技型産業;同時,對入駐的文化企業推出優惠鼓勵政策,包括一站式審批、辦公租金補貼、資金獎勵、融資支持等。“更多的文化企業希望在這座‘活力之城’找到靈感和合作夥伴。”楊柳説。

    30平方公里的生態城,産業用地僅佔4平方公里。因此,生態城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向立體空間要效益,改變傳統産業園區扁平式、佔地廣、調整難的用地模式,集約型的國家動漫産業園二期、3D影視園、科技園、信息園、産業園等正在加快建設。

    目前,生態城註冊企業近900家,註冊資金660億元,初步構成文化創意、科技環保、金融商貿、綠色建築4個無污染、低能耗的現代産業集群。

    天津生態城移植新加坡“組屋”經驗,明確提出建設套數不低於房屋總套數20%的公屋,只要夫妻一方在生態城內企業就業且家庭年收入不超過12萬元,就可成為公屋的居民。此舉不僅解決了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也拉近了居民就業地和生活地的距離,聚攏了人氣。

    已來過生態城20多次的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副常任秘書鄭錦寶接受採訪時表示,中新兩國合作建設生態城的機制運轉穩定,新加坡成熟的公共事業建設、環境技術、社會管理等方面的經驗都在這裡得到了創新發展。(記者 陳 傑 靳博)

 
 
 相關鏈結
· 專訪:中國願為北極地區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 科技部:第十屆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論壇召開
· 2012年度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聯席評審會召開
· 王安順:構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城鄉區域格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