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災難中而立——記奮戰在抗震救災一線的“80後”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新華社記者)災難是一種洗禮,也是一種磨礪。洗去青澀和喧嘩,磨礪出成熟與擔當。
搶險救援、醫療救護、物資運輸……蘆山“4.20”地震發生後,各路救災隊伍中,“80後”奔忙的身影隨處可見。地動山搖的恐懼下,親人傷亡的痛苦中,生死一線的考驗前,他們肩負著泰山壓頂的重任,傳遞出無私無畏的大愛,高揚起破浪前行的風帆。
生死間選擇前行
5月3日,沿著已經打通的道路,各種救災物資正在源源不斷地運進寶興。這座在地震中一度成為“孤島”的山城,重新煥發出生機。
然而,為了這條生命通道,一位“80後”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5歲。
4月20日地震發生後,四川路橋集團的裝載機司機張磊主動請纓趕赴災區。當日22時許,搶險救援隊翻越夾金山時遭遇山體滑坡,張磊自告奮勇駕車走在前面進行清障。
余震突如其來,山間巨石滑落,正在作業的張磊連人帶車被砸下300米深的山崖。當人們找到被困在駕駛艙裏的張磊時,他已停止了呼吸。
此時,他家中的幼子才3個月大。
余震不斷,山高路險,是救援最大的危險所在。誰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可誰都沒有停頓奔赴災區的腳步。
同在20日,13集團軍某團戰士楊波走了,再也無法為自己慶祝5天后的25歲生日。
災情就是命令,楊波所在連隊第一時間向災區機動。車隊行至滎經縣至天全縣途中,為避讓迎面而來的車輛,下士李堂東駕駛的卡車前輪被路邊尖石擠壓爆胎,失控的車輛側翻入陡坡下的河中,楊波和李堂東不幸犧牲。
淚痕,在戰友們滿是塵土的臉上留下清晰印記。但勇氣不曾離去,脊梁未被壓彎。搶險救援還在繼續,困難威脅仍在眼前。同車受傷的下士陳登峰説:“犧牲的戰友未完成的任務,我們要替他們完成。”
困苦前選擇堅強
回望而不徘徊,因心懷夢想而熱愛生命;悲痛而不消沉,因凝聚力量而砥礪前行。
地震發生3天后,31歲的寶興縣靈關鎮中壩村村醫茍大師才與妻兒取得聯絡,得知母子平安,他懸著的心才放下了。
這期間,在不知家人狀況的煎熬下,他為數百名受傷的群眾緊急救治。村民們感慨:“如果沒有茍大師,我們這裡肯定要死更多的人。”
茍大師是村衛生室唯一的醫生。醫療救援隊21日才趕到,20日當天基本全靠村衛生室支撐。那天送診的重傷就有十個人,輕傷需要縫合的大約也有十幾個人,而包紮、止血的村民則多得記不清。
“條件有限,我能做的就是先保住傷員的命,讓他們有命去轉院。”茍大師平實的話語中透出力量。
為大家舍小家,茍大師不是唯一的人。在靈關中學安置點,25歲的餐館老闆王晶作為消防志願者服務隊隊長,每日不辭辛勞走進一頂頂帳篷,檢查有無火災隱患,散發消防宣傳資料,教授基本消防常識,為群眾築牢消防安全防線。
24歲的退役軍人汪瑤和25歲的女特警輔警汪濤,家裏均不同程度受了災,還沒顧得上安頓家人,就加入了救災隊伍。連日來,他們為受災群眾搭帳篷、轉移傷員,奔忙在寶興的各個救災點上。
蘆山、寶興、天全……不難發現,“80後”是救援者和志願者隊伍的中堅力量,其中很多人來自本地和周邊,既是受災者又是救災者。心痛的記憶中,破損的家園旁,他們選擇堅強地面對未來。
危難中選擇擔當
張尚年,今年28歲,是陸航旅“邱光華機組”所在大隊的一名正連職飛行員。4月20日,對他來説是個大喜的日子——與相戀多年的戀人舉行婚禮。去酒店看婚宴準備情況的路上,地震發生了。
“趕緊回部隊。”片刻,張尚年就做出決定。地震發生後不到50分鐘,他就回到部隊待命。“作為一名軍人,遇到這種事,沒啥説的,必須上。”
“必須上”,是很多“80後”樸實和堅定的信念。出生於1982的武警交通部隊一總隊三支隊六中隊中隊長肖維斌,就是一位為災區群眾打通“生命通道”的開路先鋒。
地震發生後,多路搶險隊伍緊急開赴災區,然而強震造成滑坡塌方、道路損壞。肖維斌所在的中隊承擔蘆山縣龍門鄉到太平鎮公路中3公里塌方區的任務。他在突擊點上連續奮戰3天3夜,每天只能休息4個小時,嗓子喊啞了,説不出一句話,他只好站在危險的地方,用手勢指揮部隊,道路一寸一米地向前推移。
“每天躺下就困得不行,早上一咬牙就能起來。”肖維斌説。4月23日晚上,他才給家裏打了一個電話報了平安。
排隊獻血、民間捐贈、網上尋親、千里馳援……擔當,不僅是災難中的挺立,更有無私奉獻與奮勇向前。從直升機空降災區的,是“80後”;身背急救藥品徒步走進災區的,是“80後”;打開自家店舖發放救災物資的,還是“80後”。
“雅安見證,蘆山見證,中國的‘80後’一代,流淌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血液,鍛造的是苦難面前永不屈服的意志……他們,正成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流砥柱。”網友“行者_kahn”這樣寫道。(記者鄒偉、李鵬翔、張源培、吳光于、吳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