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記者 吳晶晶)中國科學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相關高校的科研人員對H7N9禽流感病毒溯源、H5N1禽流感跨種間傳播機制的研究日前獲得重要突破。兩項成果分別於5月1日和3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柳葉刀》和《科學》上在線發表。
在H7N9禽流感病毒溯源方面,研究人員發現造成這次暴發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種新型的重配病毒,主要由4個不同來源的流感病毒重配而成。
研究顯示,病毒的其中一種基因很可能來源於我國長江三角地區的鴨群中的H7亞型禽流感病毒,而這種病毒很可能是由在東亞遷徙線路上的候鳥傳入長三角鴨群中。另一種基因的最可能來源是經過我國的遷徙候鳥,而鴨群很可能作為一個重要的宿主將野鳥的病毒傳入家禽。
而H7N9禽流感病毒另外6個內部基因片段來源於在我國家禽中(主要是雞群)流行的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這6個基因片段也非單一來源,其中一個可能來源於江蘇周邊的雞群,其他5個來源於上海、浙江附近的雞群。造成6個基因片段多樣性的原因很可能與家禽的運輸有關。
研究同時表明,這次暴發的H7N9禽流感病毒至少有2個不同分支,它們在病毒的受體結合特性、“達菲”耐藥性等方面有不同的表徵。
該成果對準確判斷病毒來源、切斷病毒重配與傳播途徑、有效控制病毒擴散等具有重要意義,發表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
此外,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團隊在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跨種傳播機制方面開展研究發現,突變型H5N1病毒有可能感染哺乳動物上呼吸道,並侵染肺部組織造成嚴重感染。而重要氨基酸突變導致了H5N1病毒在哺乳動物間獲得空氣傳播能力,並對此進行了解析。
這項研究是國際上禽流感跨種傳播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也將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系統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